異化自我,倖存於生的《陌生人》
11月
26
2019
陌生人(國家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4次瀏覽

陳芸葶(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四年級)


阿喀朗・汗最後的獨舞《陌生人》反應了他對現今世界的看法,藉由六十五分鐘不間斷的舞著,訴說著被泯滅的人性,也讓觀者一同歷經古往今來的戰爭,再度面臨到「人性為何」的迫切問題。當人類已像是地球上的神,真正的人類又該是什麼模樣?我們還會是原本的自己嗎?還是已把自己變成了自己的陌生人?

不同以往於「大幕起後,舞者開始表演」的開場,筆者先是聽到充滿印度風的鼓聲及人聲,進入觀眾席後,舞台上昏暗帶點赤紅的燈光及佈滿無數童軍繩的地面,隨即映入眼簾;傾斜的舞台,伴隨著兩位演奏者精彩且情緒高昂的演奏,彷彿引領著我們進入舞作中的年代,與其設定的生活背景。隨著音樂節奏越來越急促,拍打大腿和手部的聲響加入,配合舞台視覺畫面,傳入耳裡的細碎聲音就好像是印度人民各自訴說著彼此的生活,再次讓我如同親身歷境。突然間,雷聲巨響,舞台燈光瞬間變暗又再度亮起,音樂更加急,人聲開始出現,如戰爭似的有了極大的轉變,帶領觀眾進入故事的下一個章節。

「不是戰爭,是日子。」,阿喀郎從右下舞台出場,手上拉著一大捆童軍繩,繩子放開一條後他便倒地,再放繩,便倒在桌子上,之後繩子自右被抽離而出,舞台全暗剩下阿喀郎留在中央,畫面中的他彷彿戰爭過後存留的孤者,繼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沈思於死亡與重生、認同與記憶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舞作整體設計,不單單象徵著這些不光彩的戰爭,更緊扣著印度民族主義的崛起,以及與政策的抗衡的日子【1】。其中有一段阿喀郎的雙手及雙腳都被鐵鍊緊緊捆綁,舞步從原先的卡達喀印度傳統舞蹈轉變成現代舞,雙手仰望天空的手部姿勢、身軀的旋轉搭配著足部的踩踏與停頓,這些不變的動作元素,卻因爲不同的舞動質感而有了不同的視覺感受;最後,阿喀郎解開所有鐵鍊,但過程中,越極力想掙脫卻越充滿絕望及無助,音樂及燈光逐漸消失,此時此刻,我感受到了阿喀郎以《陌生人》為名的編創意圖:戰爭使人變成了自己的陌生人。

舞作中有一段,阿喀郎身著軍裝,如軍人似的聽從哨子聲,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立正後向後轉,這重複性的單一動作,體現當時軍人般的社會情境——規範的遵守與服從,接著他以雙手摀住嘴後側躺下來,雙手抖動加上身軀弧線擺盪的肢體動作(有著男生小便似的意象姿勢),上述足以讓我反向思考,在當時這些制式化規範的社會中,人們毫無任何選擇權,沒有所謂的意見可言,全是被強迫面對所有政策與戰爭,而這些故事隨後被抹滅於世,它們也成為了孤獨的陌生人。這時舞台斜坡上出現一座既是廣播器又是探照燈的機台,阿喀郎拿起繩索緩慢前行,先是雙眼查看並將它們串接起來;此時,波浪般抖動的童軍繩,象徵著與外界聯繫的窗口,而廣播器的人聲就像人們透過這連結的方式尋求外界的協助,透過繩索的收放與人聲舞動起舞,深深緊扣著舞作所講述與詢問的「人性為何」,表達出即便是充滿戰爭的殘酷現實,人性的弱點與尊嚴依舊存在,正視現實的殘酷世界。

「Half of them already dead—already dead.」不斷重複著,隨後又出現如聖歌般的溫柔歌聲,彷彿正感嘆著生命中無時無刻都在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更是在企圖找到一個屬於自己最平衡的狀態。唯一比較美中不足的是,在這之前的銜接段落,因爲整體舞台的畫面感較單薄,對感官來說較為平淡無趣,因而無法快速進入舞作情緒的轉折,我認為,若能加入一些震撼又不失轉折性的動作語彙、燈光變化或戰爭的聲響,便能降低觀眾感受與舞作表現手法的衝突。

或許戰爭對生活在臺灣的我們來說很遙遠,但不可否認的是它都是真實存在且正在發生的事,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怎麼死去,也或許就因為這些無法選擇,使我們更珍惜的活著,意識著擁有自由決定的時刻。


註釋

1、節目冊《陌生人》背後故事,作者露絲•利特爾為此舞作之戲劇構作。

《陌生人》

演出|阿喀郎.汗舞團
時間|2019/10/26 17:0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成名甚早、獲獎無數的阿喀郎‧汗為臺灣觀眾帶來其舞蹈生涯最後一支獨舞《陌生人》,首站是他初次造訪的臺中國家歌劇院。這部絕佳之作以超凡的力量撼動人心,除了持續處理阿喀郎‧汗的文化認同,更充分展現這位傑出舞蹈家與合作藝術家的高度、視野與格局。(陳祈知)
11月
11
2019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