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從心發現距離(感)—2021第四屆魚池戲劇節 魚池起駕響連天
8月
04
2021
2021第四屆魚池戲劇節 魚池起駕響連天(魚池戲劇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2次瀏覽

楊智翔(專案評論人)


創辦於2018年,今年邁入第四屆的魚池戲劇節,取消往年雙週末制,改採單週連續三日舉行。票價自前一屆一百元提升至兩百五十元(含一百元市集消費券),並首度規劃觀眾自由移動觀看,節目組成也比以往更加複雜多元(跨團合作、結合實體與線上、開創攝影計畫等)。種種變動顯示今年對團隊而言,應是相當重要的轉捩點。

然而,五月十九日全臺因新冠疫情加劇,宣布三級警戒,一切必須重整。團隊迅速在三日後宣布不停辦不延期,六月十三日公告全面線上化,六月十七日具有商品販售、節目介紹與串流播放功能的官方網站隨即上線。「魚池戲劇節」以嶄新的形式來回應,擺脫每兩週一次,警戒可能延長的節奏。一個非都會區、民辦的地方戲劇節,決策的速度與彈性,相當令人激賞。也許實體與線上的差距,問題從不在於具有哪些限制或優劣;正好相反的是,確實存在的各種距離(感),如何成為激發想像的工具?或者,如何開創另一種思考途徑?提問一個地方的可能性,顯然團隊早已做足準備;又或許,經驗的累積已然發揮成效,就算遷移線上,創辦人兼策展人巫明如也能帶著團隊穿梭,勇往直前。

由直播、錄播、講座、夏令營及動畫放映構成的戲劇節,改採免費觀看的方式串流,多場節目皆有破百人同時在線的時刻,且演出多半善用YouTube頻道的即時留言功能,表演者與策展團隊小編緊密合作,創造了實體演出未必容易辦到的觀眾互動模式。如直播節目《娯池笑點拍賣中》「魚池知多少」問答段落,小編能透過對話框迅速統計觀眾答案的分佈比例,協助表演者製造更加緊湊的娛樂效果;「媽媽交代買什麼」作畫猜謎,透過觀眾出題,主持人能掌握更理想的喜劇節奏,同時妥善照顧所有觀眾的每一條留言。另一部直播節目《仙鵝老師,我好卡!》則以「防疫警戒降級後,運勢如何?」與觀眾展開卡牌占卜對話,留言也相當熱絡,且多數內容頗為個人(親子相處難題、感情觸礁等)。也許互不相識又見不上面的彼此,因某種疫情下的共感,反而更樂於在線上分享與交流,節目情境正巧提供了被需要的對話空間,與觀眾融為一體。事實上,兩檔直播節目並不以實體劇場或視訊鏡頭來思考表演,而是更加專注在留言機制的設計,進而觸發觀眾主動參與、渴望互動的行為,成為共同完成演出的一份子,並願意投入其中。


2021第四屆魚池戲劇節 仙鵝療新舖《仙鵝老師,我好卡!》(魚池戲劇節提供)

此外,全面線上化前即已安排推出的「天庭福盤達」禮盒及禮包,銷售資訊頻繁在線上節目置入,凸顯商品所蘊含的表演性與戲劇節之間的關聯,相當值得觀察。前述「魚池知多少」問答段落,策展人巫明如扮裝成魚池小農加入演出,多次從身上取出在地自產的「台茶18號」紅玉紅茶包作介紹,同時提問表演者與觀眾魚池在地知識,而茶包即是禮盒主要商品之一。某些答案模稜兩可的問題(魚池只有一間書店?魚池有很多魚池?魚池麥當勞有賣魚池紅茶?)製造的對話效果,不僅趣味地將商品行銷融入演出,同時也令人對魚池與商品本身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卡牌占卜師亦在解牌期間介紹紅茶,來自魚池的溫潤茶氣搭配夜間講解運勢的氛圍,十分契合。倘若觀眾於演前早已網購禮盒,則可依循盒內《十八號》月琴演出影片(禮包則無影片,但含2022年戲劇節貴賓券兩張),沏一壺紅玉紅茶相伴直播演出,讓魚池的味道,縈繞在身邊。由此可見,團隊並不把周邊商品僅僅當作商業工具,而是發揮它成為演出角色的潛能,甚至是某種能夠創造遠距觀演體驗的儀式性器物。


2021第四屆魚池戲劇節 天庭福盤達(魚池戲劇節提供)

雖然觀眾不一定會購買商品,也不一定得購買才能觀看演出;不過,實際存在的商品確實為演出增添不少想像空間,轉化了某種線上展演的距離感,成為具備故事性、連結數位內容創作的實際載體,實屬某種線下結合線上、創作結合創生的案例。雖為限量供應,但展演結束後,過了多日仍未銷售完畢,倘若未來再度規劃,該如何提升商品與節目的共生關聯,觸發「得來不易,值得珍惜」的感受,以刺激觀眾消費行為,將是團隊可再多加琢磨之處。此外,藉著商品連結演出文本、即時留言及異業合作多向互動的展演內容,似乎進一步強化了「魚池」作為本戲劇節出發地的重要性與特質,同時重整了對距離的認知,使在地活動的效力不因在線舉行而受限。換句話說,也許觀眾與表演團隊並無如期前往當地,但透過各種感官經驗的跨界遞送、接觸與整合來「歡聚在線上」,那麼線上舉辦則不只是某種替代的作法,而是積極地創造向心力的凝聚時刻,運用各種行為與事件來拓展「如何參與」的定義邊界。

儘管,戲劇節的初衷是「把劇場種回家」,目標觀眾鎖定在地居民,但包含文案、商品與節目的整體規劃,再再凸顯出「旅人」也是團隊越來越重視的目標之一(線上演出等候期間,也不斷輪播魚池在地背包客棧的廣告),顯然對象早已擴大。不過全面線上化究竟能如何兼顧初心,仍深深考驗著策展團隊的能動性。畢竟,原定節目本就以實體演出為主,有過前三屆的經驗後,居民對線上展演的熟悉度、喜好情況,儼然成為了一項限時新挑戰;另外,不必動身出門參與,線上隨點即看,也意味著競爭眼球的對手將變得更為廣泛(如同期播出的2020東京奧運、其他線上節目及電視八點檔等)。無論如何,走到第四屆,兒童戲劇夏令營【1】、木屐囒換蕃所【2】、青年口袋劇場徵選【3】及邀請演出四大項目,確實已逐漸形成魚池戲劇節極具辨識度的策展架構。

今年以「魚池起駕響連天」為題,源自去年底,南投埔里正逢每十二年一次的「建醮」十週年大慶典,無論信仰、血緣與文化(醮壇上可見耶穌、Hello Kitty 等多元混搭的花燈),全鎮居民齊心茹素七天,臨鄉魚池亦有相關習俗,以答謝神明力求合境平安。戲劇節挪用其中精神,轉化為「藝術建醮」,海納多元節目類型,期望民眾參與意願能如宗教儀式般熱烈。在全面線上化後,要達到原初規劃觀眾自由遊走觀看的風景,可能頗有難度。但有趣的是,線上空間能使策展人巫明如一下主持開幕,一下出現在相聲瓦舍《我不要演癩蛤蟆》錄播節目裡,一下化身仙鵝療心舖《仙鵝老師,我好卡!》抽牌求問的觀眾,一下又成為娯人時代《娯池笑點拍賣中》直播節目的表演者,推銷自家「天庭福盤達」紅茶禮盒,後來又是「地方策展經驗談」的講者。三日下來,與協同策展人重田誠治穿梭自如,幾乎所有節目場景皆能見其身影,遊走在不同的身份、角色與狀態之間。改線上舉辦,似乎失去了些什麼,但也因為在線上,能夠重新定義距離,重新發現另一種定位、流動或切換的可能性。


2021第四屆魚池戲劇節 相聲瓦舍《我不要演癩蛤蟆》(魚池戲劇節提供)


2021第四屆魚池戲劇節 娛人時代《娛池笑點拍賣中》(娛人時代提供)

疫情之下,一切變得非常,從本屆魚池戲劇節全面線上化的展演來回望,本篇書寫更想著力從線下過渡到線上的變動間,哪些原定規劃選擇暫緩、轉化或創造出其他可能。在青年返鄉議題、理想執行能力與創作的能動性交會之處,策展人巫明如在經驗談中曾分享:「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直接整個搬回魚池,我的答案是現階段我會餓死,而且魚池戲劇節不一定會有現在的樣子。」衷心期待越發成熟的魚池戲劇節,再次實體舉辦的那一天,看看走過迅速線上化的經驗後,未來還有何嶄新試驗,引人從心發現距離感的創造性與能動性,從心認識一個地方。

註釋

1、自第一屆起即有舉辦,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深耕計畫合作,每年七月安排大學生前往南投縣魚池鄉的國民小學,帶領當地小學生進行密集的暑期戲劇課程。今年第四屆因應疫情,夏令營轉為線上報名參與,包含十堂戲劇課與十堂美術課,課程全免費,手作材料包限額一百份,而戲劇課則限定三十位名額。後續皆有將內容轉為短片上傳至魚池戲劇節YouTube頻道留存,因此,若未報名到定時課程(上課時間為每週一、二、四、五,下午兩點至四點),不限年齡,皆能透過影片了解課程內容,共同參與。事實上,本屆參與夏令營課程的對象,也已不只限於魚池在地的學生。

2、南投縣魚池鄉東光村(戲劇節展演地點鄰近村落),舊稱木屐囒(bakalan),名稱來自此處原為邵族木葛囒社社址,該社領袖即名為木屐囒,後來人們便對此地有此稱呼。十九世紀中葉,有不少從事樟腦相關產業的客家人聚集於此,世居已久的當地原住民會以山產和其交換鹽、鐵器等日常用品,逐漸形成繁榮的小聚落,日治時期日人便在木屐囒成立官方的換蕃所。魚池戲劇節為重現早已消失的在地文化,於2019年第二屆起,便與國立暨南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合作,以「木屐囒換蕃所」以物易物系列活動,延續昔日交換、分享的寓意與多元民族融合的精神,逐漸成為每年辦理戲劇節重要的項目之一。今年原訂擴大串連魚池樂齡學習中心、水沙連社大流行有氧班等組織,執行《木屐囒攝影計畫》,後因疫情警戒而無法如期舉辦。(參考資料來源:魚池戲劇節官方網站,檢閱日期:2021/8/1)

3、以「將劇場放進左邊口袋,無論走到哪裡都能隨手拿出來」為目標,自2020年第三屆起,戲劇節增辦「口袋劇場青年團隊」徵選,強調非正規劇場空間、非專業劇場觀眾、無專業劇場設備(燈光、道具、服裝)的演出形式,欲使戲劇回歸劇本、演員、觀眾與當下。高中畢業之在學生(含休學、延畢生)皆有申請資格,魚池戲劇節將提供獲選團隊演出機會、交通與住宿補助,且將邀請學者與觀眾於演出時投票評分,優勝者可另外獲得新臺幣10,000元獎金。第四屆徵選結果已於五月六日公告,五組入選團隊後來僅有兩組改為線上演出,其餘如北藝大劇創所「紙紮辣妹」、南大戲劇「壺茶劇組」,及由文大舞蹈、臺體、臺藝大與埔里國中組成的「埔里薪傳舞蹈團」等三組團隊,則無於線上演出,投票評分的獎金制度似乎也已取消。

《2021第四屆魚池戲劇節》

演出|魚池戲劇節團隊策辦
時間|2021/07/23、07/24、07/25
地點|魚池戲劇節YouTube頻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