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專題
影視音
人物
我要投稿
註冊
|
登入
中文
|
EN
搜尋: 楊純華
評論 (6)
專題 (0)
影視音 (0)
評論 (6)
專題 (0)
影視音 (0)
全部
音樂
戲曲
戲劇
舞蹈
非特定
所有年份
2015
2013
2012
所有月份
12
10
9
5
所有年份
所有月份
2
podcast
video
所有年份
2020
所有月份
2
深入了解
吳岳霖
桃花紛飛,是落土的春泥,還是漫天的舞紅?《亂紅》、《桃花扇》
張弘的改編思維縱使可以被詬病,但裡頭的改動不也是他聽見的《桃花扇》的另一個敘事聲音?《亂紅》絕對「當代」,但楊汗如、吳雙等人何嘗不維持著他們努力承繼的傳統功底?這些本就不是一分為二的問題,都是「創作」為基準的不同取徑。(吳岳霖)
12月
28
2015
戲曲
當週評論
台北市城市舞台
吳岳霖
二分之一Q劇場
桃花扇
亂紅
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
1752
深入了解
楊純華
最初的實驗:巧化概念,無傷大雅《情書》
現代裝置藝術元素的融入對整齣戲靜謐嫻雅的基調並不十分侵略,本質上仍是把傳統戲舞台的寫意觀念轉化為當代藝術的象徵手法,體現為「質」與「質」的交流,是立意上的創新而非形式上的簡單組合,從中切實看到了傳統戲與當代前衛藝術於觀念上融合的可能性。(楊純華)
10月
23
2013
戲曲
當週評論
楊純華
二分之一Q劇場
楊汗如
情書
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2館 果酒禮堂2樓
凌嘉臨
1573
深入了解
楊純華
縱「情」聲色:「孤島情懷」的追憶與不吝放逐《SMAP×SMAP》
或許90年代舶來的港日流行文化本身對片土地而言的確就是一場心靈上的「颱風」、智性上的「遮蔽」,卻也因為它們曾經深切打動過人們心房,以至眼下終於功成身退成一種集體追憶,更是輕易便能引發座下觀眾陷入集體狂歡。(楊純華)
9月
09
2013
戲劇
當週評論
王嘉明
楊純華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SMAP×SMAP
1059
深入了解
楊純華
演繹死亡?《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以完全的感知去揣摩完全的無感知,對於一個演員而言,毋寧說是最大的挑戰了吧,正如是以動/凍去詮釋不動/不凍,到底是應該借由內而外的暗示(體驗),還是借由外而內的控制(技巧),又如何使其為人確信,或者說不定更重要的一點是,使自身(演員自我)確信他正在死亡。(楊純華)
10月
09
2012
戲劇
投稿評論
果陀劇場
楊純華
台北市新舞臺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金士傑
卜學亮
1412
深入了解
楊純華
崑歌際會,零落亦不亂《亂紅》
崑曲與歌仔戲的合作,於此處不妨看成是一種良性的劇種融合:崑曲在鬧場中的乏力,毋寧視為一次大度的「下放」;歌仔戲則以迅速精緻化的努力,發揮了一個年輕的民間劇種所可能蘊含的最大潛能。二者動靜相宜,以至於中間加入了一段精彩的編腔融合,都不能不算是一次值得書寫的因緣際會! (楊純華)
5月
30
2012
戲曲
當週評論
歌仔戲
李佩穎
施如芳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崑曲
楊純華
二分之一Q劇場
桃花扇
孔尚任
亂紅
楊汗如
1241
深入了解
楊純華
不能承受的歷史之重《黃粱一夢》
符號的堆疊,對於不熟(或太熟?)中國元素的西方觀眾而言,自然有其致命誘惑。只是符號與符號之間,倘若一直處在低階靜止狀態,看不到能指鏈的流動,那就會如同盧生壽宴上魚貫而出的各色物件:寶蓮燈、朝服、黃粱米……除了成為擺設,難賦深情。簡言之,夢境沒能成為一個更豐富的能指。(楊純華)
5月
14
2012
戲劇
當週評論
華山1914文創園區 烏梅酒廠
黃粱一夢
楊純華
新國劇
余上沅
黃盈
1201
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