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隨機、不可控制《故事/時光》
4月
21
2014
故事/時光(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31次瀏覽
鐘雅婷(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

在觀賞完整場演出後,不得不承認比爾提.瓊斯(Bill T. Jones)的確是大師。光從他敢玩的題材、挑戰,除了舞者以外更是自己的挑戰,必須精準地控制故事的時間長短,舞者也必須能夠面臨且接受不同的次序挑戰,這作品無疑是對於創作者和舞者極大的挑戰。

比爾提.瓊斯這次使用的手法其實並不是首創,他使用隨機抽選的「機率」在進行舞蹈的「編排」,已經是摩斯.康寧漢當時創作出來的編舞方式。但他更是使用這種「編舞方式」來表達在劇場裡面一切「不能被控制的控制」。從一開始請大家在心中算著一分鐘,到一開始和最後在天幕上的時鐘,每兩分鐘響一次鈴、進而消逝又在重新回到場上,不斷的強調「時間」。

表演藝術無論是舞蹈或戲劇,只要是有關於「人」(有時即使是機器也未必精準)的表演其實都是難以控制的。當下的情緒、當下的狀態發生的狀況,一切不可控制但卻又是每個表演者試圖控制。雖說表演者每次都要讓每個演出控制的一樣卻是那麼的不可能。比爾提.瓊斯的故事、舞蹈、音樂幾乎都是隨機的,這場表演的所有幾乎都是「機率」所產生出來的。這樣的表演更能夠顯現出台上每個人的專注、全部人的心理時鐘是在一起的。舞台一樣精簡,地圖上用馬克做出來的十二格上面標示著數字一到十二,如同是時間的十二個時刻、一年四季的季節。在台上舞者也不時像是那觀望的觀眾看著說書人,這種種細緻且不斷的對制式、時間、理性不時的強調,讓觀眾從劇場的幻想中又再度清醒。

這次看到許多「對稱」和像時針分針般的舞蹈及動作。雖說是隨機抽選題目,但許多場景,舞者彷彿是說書人腦袋中的想法或流動的時間。或許這也是編舞者想表達的一部分,許多看似搭與不搭的動作、音樂、故事在一起的時候,反而創造出不同的火花,如同人生的課題許多事情看似無關也息息相關。

這次演出是「大師才可以挑戰」的一種方式,整場七十分鐘可以看出比爾提.瓊斯的耐心,不斷的重複和變化,的確是令人驚艷。但這樣的機率及七十分鐘的重複強調,並非所有觀眾可以接受。我認為這場舞作對於編舞者和舞者的成長收穫其實大於觀眾;對於觀眾,隨著機率而欣賞到舞作,不能夠保證當天的「運氣如何」。但最後依然不能不讚嘆比爾堤.瓊斯把這些「不能被控制」的事情精準呈現的能力。只是,難得有如此經典的大師來台,可惜的是和上次DV8一樣,來台作品是較著重語言的作品,雖說有翻譯,對台灣觀眾來說會是吃力的,必須時常在字幕以及演出中選擇。倘若再有機會邀請大師前來,更希望帶來並非全然依賴在語言上的作品。

《故事/時光》

演出|比爾提.瓊斯舞團(美國)
時間|2014/04/12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舞的主題《故事/時光》充當開啟舞作的鑰匙,與對舞作聯想、詮釋的啟航站。沒有這個主題,編舞的策略或許無法理解。舞作的主題提供隨機選取舞台元素之編舞手法合理性。 (徐瑋瑩)
4月
22
2014
在原民主體性與現代性的鬥爭局勢中,始終戰鬥著要守住的,並且為了守住反而導向毀滅的,究竟會是什麼?
11月
20
2025
當《最後的隧道》借助另類的時間和空間來搭建一個想像的世界時,這樣揉合神話/末日的敘事方式,正也悄然轉動一種鬼魅時間(spectral time),不只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現代性機制,更通過非人(non-human)的鬼魅現身重返過去歷史造成的斷裂
11月
20
2025
整場演出令人深刻之處並非歷史檔案中的馬利亞為何,而在曼奇展現出一個舞蹈被檔案所固定,再被文化市場要求的過程,在解放坐姿舞即興性的過程中,那個原被忽視的裂縫重新浮現:我們可以如何保存舞蹈,而不讓舞蹈失去活性?
11月
17
2025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