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展演《故事/時光》
4月
22
2014
時光/故事(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0次瀏覽
徐瑋瑩(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兼任講師)

時間,隱藏許多秘密。我們以何種態度經驗時間?時間的流逝是生命的消亡亦或是生命的積累?時間,沖刷了記憶亦或是累積記憶?時間,創生出故事;亦或是,故事,提醒我們時間的存在?比爾提瓊斯的《故事/時光》,透過特殊的編舞手法啟發觀者思索這些問題。

舞蹈作為一種綜合藝術,觀者對舞作「解密」所依賴的是舞蹈編排、動作、音樂、燈光與佈景等舞台元素的整體呈現。為了將舞台上不確定的因素降到最少,與達到高水準的舞台效果,舞蹈表演通常是經過高度精準的排練與設計。這使得每場演出「表面上」看來相似。但《故事/時光》的創作理念卻是刻意讓每場演出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獨特性。

此舞的特色是:舞台上呈現的故事片段、音樂與舞蹈動作是從已經設定好的資料庫中「隨機」(random) 選取並置。將舞作中不同元素不斷重新組合的策略使一支舞蹈能有「千變萬化」的驚喜。而此驚喜來自:即使身為編舞者都無法預見的效果。編舞者雖然設計了舞蹈,但每場舞蹈演出的結果並非是編舞者所能完全掌握。這樣的編排對必須不斷重複演出此舞的舞者、編舞者,甚至音樂、燈光工作者而言,所獲得的刺激應該要比已設定好的舞作大許多吧。但,即便是舞台元素隨機的抽取與重組,觀眾看到的舞作仍像是早已被設定般的精準與清楚,讓人佩服此團隊的默契與技術水準。

《故事/時光》隨機組合舞台元素的手法不能說是創意,因為此種編舞方式已經存在很久了,最為大眾所知的是舞蹈家摩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與音樂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的合作。然而,我認為此舞所要傳達的內容以此種方式編排特別有意思。瓊斯透過講述自己生命過程發生的短篇故事作為此舞的基底。這些故事是編舞者對生命歷程的告白、回顧、省思、整理或發問。而故事是記憶。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沉澱,有些浮起,有些被「扭曲」,有些支離,有些破碎。故事,在記憶的運作中重組與再現,甚至有時是靈光一閃的飛逝。更有趣的是,在不同階段的生命旅程中,所憶起的故事不一定相同。且,即便是同一個故事,不同的年齡或心境下憶起的意象與感受也有所差異。這與舞台元素隨機重組,與同一個故事配上不同的音樂、道具或燈光,因此傳遞出不同的意象有類似的趣味性。瓊斯透過此編舞手法引導觀者注意到我們對舞作任何片段的意義解讀,都是根據視覺(動作、服裝、隊形、道具、燈光)與聽覺(音樂、文字、聲音)的組合。當同一段文本並置於不同的動作、燈光、道具或聲音時,觀者的注意力與詮釋角度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此,文本的「真實」性受到挑戰,記憶因此也非穩固不變。

然而,能夠讓觀者從舞蹈表演體會記憶升起包含著因緣聚散的無常,並非只拜「隨機」的編舞手法。更重要的是,此舞的主題《故事/時光》充當開啟舞作的鑰匙,與對舞作聯想、詮釋的啟航站。沒有這個主題,編舞的策略或許無法理解(或有其他的詮釋方式)。因此,舞作的主題提供隨機選取舞台元素之編舞手法合理性。

在各種舞台元素隨機並置,創造出充滿變化和不確定性的舞台效果中,唯一穩如泰山,讓人可以把握的是瓊斯端坐在舞台正中央敘述著他的故事。此活生生佔據舞台正中心的說書人正述說著他從生命記憶資料庫中調出來的「真實」故事,一如舞作的呈現是從現實生活中更大的舞台元素資料庫調出來的元素組合。舞台呈現讓觀者瞥見編舞者生命中的一角,然而,即使是編舞者對自己的記憶都可以有不停重組與意義變化的可能性。瓊斯似乎透過舞蹈表演要提醒我們:時間,是醞釀故事的推手,但卻是故事,提醒我們時間的存在。而記憶,不是再現過去。一如《故事/時光》的每場演出般,每次的回憶都是生命中獨一無二的畫面呈現,雖然無常,卻值得珍惜。

《故事/時光》

演出|比爾提瓊斯舞團(Bill T. Jones/Arnie Zane Dance Company)
時間|2014/03/12 19:30
地點|高雄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場七十分鐘可以看出比爾提.瓊斯的耐心,不斷的重複和變化,的確是令人驚艷。但這樣的機率及七十分鐘的重複強調,並非所有觀眾可以接受。我認為這場舞作對於編舞者和舞者的成長收穫大於觀眾。(鐘雅婷)
4月
21
2014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