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的探索 《電母》
7月
10
2014
電母(末路小花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8次瀏覽
謝筱玫(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院子劇場是高雄近年新興的小型表演場所,一樓是挺風格時尚的服飾店,樓上則像是荒涼廢棄的空屋,戶外還有一個像是中庭/天井般的空間,整體有一種斑駁破敗的蒼涼,置身其中頓時感覺時光倒退了數十年。

於是,雖然演出並沒明說故事的時間,但配上服裝、語言與整體的氛圍,理所當然地就像是在幾十年前的某個村莊。《電母》使用了劇場的屋頂(上半場)與院子(下半場)兩個開放的空間,取雷公故事與《琵琶記.糟糠自厭》兩個故事的概念,另行衍生出一段婆媳的故事。天臺曬衣繩上晾著一件男人的白汗衫,隨風飄揚,煞是好看。這個視覺的意象也隱喻著男人雖因從軍而缺席,卻又無所不在;男人將沒有血緣關係的婆媳綁在一起,甚至是兩個女人生活的精神重心。閃電亮起,照見人心中的秘密與黑暗:上半場是婆婆的獨白,下半場是媳婦的獨白。在媳婦的獨白中我們發現原來之前婆婆收到的兒子來信都是媳婦冒名寫的,想讓婆婆寬心,媳婦早已知道兒子戰死,但仍忍飢甚至出賣身體以求二人溫飽。相較於媳婦的無私,婆婆之所以瞞著媳婦兒子的死訊,究竟真的是出自體貼不想讓她傷心,還是其實是自私怕年輕的媳婦拋下她改嫁?劇本在此頗為灰色模糊留予觀眾自行解讀想像。但婆婆之害怕打雷,似乎也暗示其心思並不單純。

導演黃丞渝將院子劇場的空間運用得很巧妙,尤其是下半場。利用燈光、聲音的來源、演員的走位,在屋裡/屋外、門內/門外、窗內/窗外、樓上/樓下之間製造出一種互動與觀看/揣想趣味。兩名演員表現皆不俗,尤其是飾演媳婦的張棉棉,能量與情緒能放能收,身體也多變。演員在觀眾之間穿梭獨白,固然引導我們的視線流動,關注到這些空間之間的張力,但觀眾在與演員的近距離存在之間,仍像是一名窺看者,兩者幾無互動。觀眾的位置/立場該如何定位?

光線的處理也頗用心,提燈照在說話者的臉上產生的光影、(無聲)閃電的效果等,皆有視覺上的美感。米粒被擲灑在地上,也有一種視覺與聽覺的力度。在如此條件簡單的演出環境中,《電母》仍達成一種精緻。只是,盛夏的戶外演出(還好高雄晚上通常有風),觀眾或站或蹲,又要擔心被蚊蟲咬,並不是很舒服……總是在類似這樣的不適當中,體驗到小劇場畢竟還是一種比較適合耐操的年輕人的活動。院子劇場環境特別,很適合各種空間型式展演的探索,而這次小花的演出也是一個頗成功的實驗結果。但畢竟緊鄰的週圍仍有住戶,演出間還不時傳來隔壁狗兒的吠叫與主人的喝止聲,(上半場演員還將狗吠聲結合在台詞裡,變成村長的狗,很有臨場感),真箇是雞犬相聞,也不知道鄰居們能包容類似的藝文活動到幾時,可能是日後在這個有趣的場地演出會面臨的主要問題。

《電母》

演出|末路小花
時間|2014/06/26 19:30
地點|高雄院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看戲最怕演員能量不均衡,但在這裡完全找不到這個問題。下半場的張棉棉一出來,幾乎要讓人忘記前半個鐘頭發生什麼事,她輕而易舉抓住了眾人的目光,引領大家進入另外一個不同的靈魂之中。(郝妮爾)
7月
10
2014
兩名好演員貢獻他們的專注,考驗演員的心理能不能承受近距離「被觀看」、「被檢視」這件事。兩位演員的演出,皆帶出劇場的魔幻時刻,那個魔幻時刻停留在他們一個動作一個表情的凝結。(魏于嘉)
7月
09
2014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