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於刻板的兩性情愛《紅與白》
11月
21
2014
紅與白(舞蹈空間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1次瀏覽
彭待傳

每一個男人心坎裡都嵌上了兩個女人,一個紅玫瑰,一個白玫瑰……

──張愛玲

舞蹈空間舞團為慶祝皇冠六十週年,特將旗下著名作家張愛玲的作品《紅玫瑰與白玫瑰》改編為舞蹈作品《紅與白》。拿掉了「玫瑰」二字後,卻讓我想到了由日本小說家江織香國與辻人成所合寫的小說《冷靜與熱情之間》。紅與白、熱情與冷靜,只有如此膚淺的意涵嗎?不!事實上,《紅與白》連這點膚淺的層級都沒做到。

《紅與白》解構了張愛玲的著作,試圖以現下男女的情愛為主軸,再解構男女間愛情裡的戰爭與糾葛,似乎試圖從中為女性找到生命裡的桎梏與出口。然而,情愛卻成了情慾,舞者看似大膽的以肢體曝露了關於性的聯想,卻也就膚淺的停留在關於性的聯想上,作品只表露了人性裡無可避免的動物性,而未曾往下挖掘除卻了性之外的內在深度。

作品裡的男人在追逐成功的表象下,壓抑的情感苦無出路,只能藉由性的滿足來聊以慰藉,而女人在男人的箝制底,卻也只有等待與勾引兩種可能性。如此樣板化的兩性關係,倒還真是向張愛玲致敬。

舞作裡,將現今男女透過性解放後空虛與寂寞極度彰顯,再試圖以紅、白兩色的交雜、錯置來突顯紅與白間模糊晦暗的灰色地帶。其用意雖想去除紅、白玫瑰裡看似樣板的極端性,卻更凸顯出舞作本質的含糊不清。

戲劇透過劇情鋪成內涵,舞蹈透過肢體表達情感,而張愛玲文字的幽微細膩本就難以透過文字以外的方式呈顯,舞蹈空間的新作《紅與白》非但沒有呈現出張愛玲文字裡的細膩幽微,反而代之以誇張的肢體來呈現動物性的情慾觀點,這不僅沒有為張愛玲筆下亦或現今女性找到生命裡的出路,反而更刻板的呈顯出男女關係裡父權主義宰制下的不平等關係。

舞蹈空間二十五週年的新作《紅與白》沒有如其所說的「挺」女生,反而更將女性「物化街 與「刻板化」為性的附屬。而《紅與白》牽強的將其舞作與《紅玫瑰與白玫瑰》做一聯結,更是牛頭不對馬嘴、風馬牛不相干的兩件事了。

《紅與白》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14/10/25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的服裝不是全然的紅或白,而是紅、白、黑組合的色塊,彷彿女性已成為有能力決定的主體,跳脫男性霸權下的社會角色,開始決定自己的身體及慾望該以何種方式呈現。(林芃瑀)
12月
01
2014
 
紅與白,妓女與貞女,都是還是被慾望的對象,終究未能藉由獸的轉化,成為抵抗。《紅與白》雖掌握了具潛力的當代回應,獸的抵抗卻曇花一現未能有效發揮,終究也只是強化了某些刻板印象罷了。(樊香君)
11月
03
2014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