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創作,沒有極限《2014新人新視野》
12月
22
2014
新人新視野/我們在開創意會議(國藝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02次瀏覽
陳雅婷(高雄市文化局表演產業中心駁二正港小劇場技術經理)

《2014新人新視野》,將三位年輕的創作者聚集在一起,跳脫出各自的框架,進行一場只有創作沒有極限的演出。國藝會每年帶來的年輕藝術家,總在每一年為台灣的表演藝術界點綴出美好的未來展望,每年觀賞新人新視野的演出,都會讓我期待這些年輕藝術家未來的作品。

張剛華的作品《我們在開創意會議》,表現出殺掉創意的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開場的童言童語建立起一個虛幻卻又莫名熟悉的角色,彷彿在告訴觀眾:對,你一定在什麼地方看過他。當然,我們都看過國片《報告班長》,人生中都有很長一段時間被植入原住民語尾都會加上「的啦」的既定印象,這正是這齣戲最誠實的部分--在現代社會中,創意根本不存在,所有的創意都是模仿。雖然某部分的轉場之間仍有些僵硬,過度的玩弄花俏的效果,令人有「為轉場而轉場」之感,但透過誇張的肢體語言與強烈的角色符號,再加上緊湊的劇情對話,五個正在開會的演員緊緊的吸住觀眾的視線。

打著創意這塊招牌,其實卻毫無創意;表面上重視創意,事實上根本不在乎創意。創意已死,於是張剛華為創意舉行了一場喪禮,弔詭的是,創意從開演到最後都不曾存在過,未有生,何有死?所以下一個畫面,創意又回到了舞台上,這次創意無法言語,只能順著端出這道菜的人走向觀眾,觀眾手上握著的是殺死創意的凶器。這才赫然大悟,殺死創意的不是不斷模仿的創作者,而是噬肉嗜血的觀賞者。

張國韋創作的《肌哲》,是一個解構肢體的過程。當表演者使用身體去表現無論抽象或者具象的概念時,永遠都是以肌肉作為工具進行表演,然而以人體去表現肌肉卻不是常見的表現方式。人體其實與肌肉在形象上極度的相似,同樣是利用伸展收縮進行運動,只是平常我們看不見肌肉的動作,但卻可以透過人體的動作去了解究竟使用到多少肌肉。

透過張國韋的背景,可以猜測他對人體的了解甚深,《肌哲》就是他對人體的解構。他將觀眾對人體的印象分解成各種不同的層面,從大眾一般對於肌肉剛強的印象出發,充滿力度的使用身體每一塊肌理,在燈光的輔助下甚至可以看到單塊肌肉的延展。有時又無限柔軟,極慢的同時表現出肌肉強大的承受度,透過舞者以部分軀體的拼接,再透過鏡面壓克力的反射,模擬肌肉運作時的延展及彈性。張國韋所追求的是對肢體的知,這個求知慾在舞台上露骨的流瀉,使人難以移開視線。

由陳逸恩創作的《日子》,說著一個最簡單卻最複雜的故事。舞台上使用大量的鏡子以及日光燈,最具象的事物融合現代舞抽象的肢體,成為一股深入內心的重擊,重擊著我們漸漸僵化的感官。甫自大學畢業的陳逸恩創作出《日子》更具說服力,離開了熟悉的求學環境,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面對未來的恐懼,當你照著鏡子的時候,不安就會從最日常的角落鑽出來,恐懼不存在生活裡,而是生活本身就是恐懼。

《日子》讓我想起蔡明亮的電影《洞》,那樣晦澀、孤獨、不確定,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生活究竟是什麼,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早已麻痺--我們為了生活汲汲營營,而生活,卻反過來榨乾我們。最後鏡子朝著觀眾逼近,壓迫著整個視覺,我才發現,這些鏡子壓迫的不是舞蹈中的舞者,而是我們這些睜著大眼坐在觀眾席屏息的觀賞者。

這三位年輕的創作者透過新人新視野得到了互相交流的機會,也讓觀賞者看到了更多思考的空間。非常期待再看到這三位創作者的作品,希望能再次有機會,透過他們的視角去看看他們所看到的世界。

《2014新人新視野》

演出|陳逸恩、張國韋、張剛華
時間|2014/12/13 19:30
地點|高雄市駁二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新人創作者面對15萬跟50萬,是兩道截然不同的題目。有了充沛優渥的資源支持,還需面對因限制而來的挑戰嗎?除了創作之外的現實面呢?這該是屬於創作者的自我提問與警覺。(黃佩蔚)
1月
28
2015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