蹣跚錯誤的行軍戰略《迷彩馬戲團》
12月
20
2011
迷彩馬戲團(再現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9次瀏覽
傅裕惠

以繩索交錯編結的一張偌大的網,揚首赳赳地扮演起那道實體化的第四面牆;上舞台側,佇立的是一整座梯形鋼架或木製高台,儘管是利用了劇場實務使用的工作梯和鷹架搭設,但與鹿鳴堂這座空蕩的講廳空間結合,的確使得全劇的主題概念──對國家機器與軍人意識的質疑──視覺化為無處訴冤而遊走號嘯的魂魄。

再現劇團成軍不過三、四年,也不過三、四個劇場作品,這齣以《迷彩馬戲團》為題的製作,一如以往展現了編導創作的強烈企圖,但也一貫凸顯了製作規模與創意實踐的困窘和不足。全劇以七名演員輪番扮演不同的角色,一則呈現國軍趣聞、軼事和百態;二則以五位迷彩戰裝的特訓軍人經歷為背景,描繪其中一名理想青年李志偉(諧音)如何在這座以謊言建築的軍營裡,逐漸體認真相;三則是由一個要交暑假作業的外星人,如何邊演述邊觀察這批軍營生態,並與一名傘兵王家豪(諧音)交談驗證,分析與預言他趁降落演習時自殺之後的人生荒謬。

由於全劇敘事線交錯鋪陳,每則故事都花大篇幅鋪陳角色的觀點:有時刻意誇飾角色如國軍百態場景,或是軍營場景,有時又有打破第四面牆的心聲演說,例如傘兵場景與外星人場景。這齣戲的敘事空間不斷跳躍出入,劇情結構捻紮鬆散,尤其導演對表演空間和劇場語言的處理生嫩貧乏,使得節奏拖宕──甚至危及劇情主軸情節中那段李志偉突襲全軍總司令的那場戲,讓原本極具潛力的一齣好戲,陷溺在編導合一的情緒狀態裡,長達三個多小時的演出,猶如蹣跚匍行,著實叫人吃不消。

在影視爭拍軍事題材之外,這齣《迷》劇應該是近來描繪軍營生態最為具體的一部戲劇演出;幾段展現服役心情的文字,把男人當兵時自我認同遭到極大挑戰的挫折,陳述地相當深刻。此外像是諧擬過去鄧麗君勞軍時國軍的虔誠和忠心,相對於今天崇拜偶像團體少女時代的情感宣洩,以及其他幾場諷刺性的表演段落諸如演習荒謬劇和莒光園地即景等,對觀眾而言都甚為討喜。可惜,每個敘事線的場景氛圍差異過大,讓真正的主題場景變得較為尷尬──例如理想青年闖入總司令辦公室,被逼得要頂替總司令掩飾前任總司令失蹤的事實,比喻年輕人為了滿足自己對理想期待,而必須犧牲個體性的「悲劇」。這突如其來一筆的刻意著墨,無法提升劇情節奏,反像是原地打轉地不斷重複那種悲情狀態。之後,鋪陳軍營入夜時年輕人失眠不安的意象,也隨著已故歌手薛岳的那首〈如果還有明天〉,再次試圖為青春被扼殺的悲憤,向天申訴。遺憾的是,編導似乎不盡信任觀眾的想像和閱讀,只是一股腦兒地把自己想像、體會和建構的符號和畫面,滿爆整個敘事空間。塞滿不盡然不好,只是,整齣戲不斷地停頓,都是為了描繪一種心情狀態,而這幾次的狀態,都沒有獲得製作品質與導演手法的提升,教人寧可閉上眼睛,安靜地咀嚼劇中的文字意象,並以自己的生命經驗,與之應答。

《迷彩馬戲團》

演出|再現劇團
時間|2011/12/16 19:30
地點|台北市台灣大學鹿鳴堂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