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鬧劇般的成人戲耍《全家都去你家》
2月
24
2015
全家都去你家(謝承佐 攝,嚎哮排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5次瀏覽
黃佳文(中學教師)

嚎哮排演於臺北藝穗節推出《全家都去你家》(改編自Yasmina Reza劇作“The God of Carnage”)頗受好評,並於年節前再度上演,調整原劇「夫妻」設定,透過同志伴侶與白領夫妻的「調解」以推動情節發展,人物設定頗有新意,但在「多元家庭」的議題上著墨不多,僅有少數時刻概略觸及,在性/別議題上的探討其實仍屬保守,不過,這或許也意味著當代對於性/別議題已有初步認同,而不必刻意周旋在新舊觀念的衝突,任君解讀。

全劇緊扣兩個小孩的肢體暴行,未見其人、其事,卻在兩方家長的爭執下,耐人尋味地道出更多暴行肇因的可能。「野蠻」一詞也戳破了當代人的虛偽做作,在調解的過程中,白領夫妻故作姿態,在多說無益的情勢下欲轉身走人,卻一再被延宕、干擾,直至引發衝突,嘔吐宣洩、買醉狂言,在大放厥詞之後,全劇收束在孩童和解的訊息,這兩對伴侶的衝突猶如一場彷彿孩童僵持不下的鬧劇。

全劇受限於獨幕劇體制,為了推展劇情勢必得延緩白領夫妻的離去,適時插入話題或是來電訊息就只為了讓「調解」繼續進行,在情節組構上略感勉強,將孩童的衝突小題大作,也易於臆測結局終歸和解,也意味著世間紛爭往往因「大人」的多慮而擾攘不休,大人的言行暴力才是真正的野蠻、不通情理。

在野蠻的衝突紛爭中,整部作品的劇情推展與臺詞底蘊引人深思,自原劇蛻變而另具內涵,情節的張弛有賴演員調劑,舞臺效果顯著但稍嫌浮誇,過度舒張的表演未必能妥善將情感內斂並渲染讓觀眾感受,導演和演員在表演上或可再協調,做效果未嘗不可自然、寫實些。

《全家都去你家》無論在題材、內涵和表演上皆有顯著的成果作為,結盟並唇槍舌劍的安排尤其出色,也讓戲劇表演的張力充分體現,若能回溯原劇作“The God of Carnage”並發展改編後的新標的,或許在情節鋪排和議題深廣度上有大大加分的效果,推陳出新想必又能締造一部劇場佳話。

《全家都去你家》

演出|嚎哮排演
時間|2015/02/07 14:30
地點|思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幕劇的困難更顯演員的厲害與當代劇本美學。語言是殺戮的神,這齣戲提醒我們「文明」/「野蠻」的一線之隔,笑劇中人的同時,我們也在笑著自己。(鐘煒翔)
2月
16
2015
語言作為此劇的主角,四位演員將那些棉裡藏針又或大鳴大放的台詞拋接自如,節奏快速而毫無冷場,演員在單一的場景迸發有層次且巨大的能量,可以說是此劇最成功的所在。(湯欣曄)
2月
04
201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