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與家庭,或愛與性?《明年,或者明天見》
3月
24
2015
明年,或者明天見(楊景翔演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21次瀏覽
蔡敏秀(清華大學台文所學生)

Did we? Didn’t we? Should we? Couldn’t we?

I’m not sure ‘cause sometimes we’re so blind.

We all fall in love sometimes.

– Elton John,”We All Fall in Love Sometimes”

「我們有嗎?沒有嗎?我們應該嗎?不可以嗎?」艾爾頓強這首貫穿全劇的〈We All Fall in Love Sometimes〉提出了愛情裡千百個問題的其中幾個,「我們都會陷入愛情」,跟對的人、跟錯的人、在對的時間地點、在錯的時間地點…。《明年,或者明天見》以兩組不同時代的男女進行雙線敘事,各自提出關於愛情的詰問。

戲劇一開始,觀眾就可以看到舞台以「床」為中心,而整齣戲就只有「旅館房間」一個場景,說明了對愛情的討論絕對不是形而上的,而是十分具體/肉體/感官的。編劇透過兩組人物的對照(以及組內男女角色的對照)展現了幾種不同的價值觀。銀行行員涂建國(莫子儀飾)與家庭主婦吳美麗(謝盈萱飾)在一夜激情後醒來的慌亂,對照日日更換性伴侶的業務(高英軒飾),對汽車旅館的空間從容不迫(甚至直接把汽車旅館當成家),也對照於闖入陌生男子房間而不覺得有什麼的黑衣女子(蔡佾玲飾)。

建國與美麗一夜情過後的談話似乎從各自的家庭展開,而「家庭」的主題也構成了往後每年的對話內容:一開始介紹各自的家庭成員、各自丈夫妻子的名字(永成與秀慧)、小孩狀況等等;(一夜情的)五周年時,美麗替建國熬湯,而建國送美麗洋裝,美麗哀怨地說永成從來沒有送過我衣服…以及各自用什麼藉口騙伴侶;十周年時,再度懷孕的美麗常常情緒失控,美麗與建國開始針鋒相對,已經沒有五周年時互相送禮的甜蜜,美麗對建國指控:「你講話越來越像張永成」,而建國也對美麗誠實說其實自己有罪惡感,並提起自己的家庭出了狀況;二十周年時,觀眾可能也替建國和美麗感到厭煩了,兩人是不是只能永遠談各自的家庭而沒有其他話好說了?建國的妻子自殺之後,他才鼓起遲來的勇氣向美麗求婚,而美麗則是受到同性戀女兒的啟發,勇敢地向永成說起自己外遇的事實,但卻沒有接受建國的求婚,反而對他說:「你不見了,我鬆了一口氣…」。每一個片段都可以看到這兩個人不只是相愛的個體而已,各自都背負著家庭,編劇似乎想描寫在愛情與家庭責任之間拉扯的男女,但過度訴說各自家庭卻容易讓觀眾忘記,兩人到底是為何相愛,又,與家庭責任抗衡的,到底是什麼?

相較之下,年輕一輩的業務員與黑衣女子就少了家庭的束縛(可能是世代差異,或者因為他們都還沒組成家庭),他們的議題不是愛情與家庭的拉扯,而是愛與性的辯證。業務員在旅館裡撿到一本日記(建國寫給美麗的)後,開始記錄下自己的性伴侶們,日記內容暗示了不同世代的不同價值觀;而黑衣女則是為了了解父親的心境而來到房間,之後兩人展開了傲慢與偏見式的針鋒相對,為自己的價值觀、愛情觀辯護,但詭異的是,黑衣女說明了自己就是日記中男人的女兒之後,業務員似乎就開始對她動情,倒好像不是因為被她的理念說服,辯論的結果始終是「邪不勝正」,「速食愛情男」終究被「相信承諾女」馴服,本以為這組人會有更深刻的性與愛的辯證,結果上演的依舊是真情感動浪子的戲碼,讓人覺得稍微突兀且可惜了。

《明年,或者明天見》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15/03/15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原作各自本有足夠時間來發展事件和人物關係,如今將就擠放一劇,刪刪減減之下,礙於篇幅,結構層次和內容深度勢必妥協,也減弱了原作內蘊積累的戲劇張力。(吳政翰)
4月
01
2015
謝盈萱收放自如。她一會兒任性、一會兒成熟懂事,一會兒挺著個大肚即將臨盆,連腳址頭都看得出她此時的狀態與想說的話。(郝妮爾)
3月
31
2015
當兩齣劇同時擺在一起,兩對男女同時激烈爭吵的那一個橋段,的確讓人震撼,鮮明的勾出整齣劇的主題就是男女愛情關係。 (郭堂安)
3月
24
2015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