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與家庭,或愛與性?《明年,或者明天見》
3月
24
2015
明年,或者明天見(楊景翔演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9次瀏覽
蔡敏秀(清華大學台文所學生)

Did we? Didn’t we? Should we? Couldn’t we?

I’m not sure ‘cause sometimes we’re so blind.

We all fall in love sometimes.

– Elton John,”We All Fall in Love Sometimes”

「我們有嗎?沒有嗎?我們應該嗎?不可以嗎?」艾爾頓強這首貫穿全劇的〈We All Fall in Love Sometimes〉提出了愛情裡千百個問題的其中幾個,「我們都會陷入愛情」,跟對的人、跟錯的人、在對的時間地點、在錯的時間地點…。《明年,或者明天見》以兩組不同時代的男女進行雙線敘事,各自提出關於愛情的詰問。

戲劇一開始,觀眾就可以看到舞台以「床」為中心,而整齣戲就只有「旅館房間」一個場景,說明了對愛情的討論絕對不是形而上的,而是十分具體/肉體/感官的。編劇透過兩組人物的對照(以及組內男女角色的對照)展現了幾種不同的價值觀。銀行行員涂建國(莫子儀飾)與家庭主婦吳美麗(謝盈萱飾)在一夜激情後醒來的慌亂,對照日日更換性伴侶的業務(高英軒飾),對汽車旅館的空間從容不迫(甚至直接把汽車旅館當成家),也對照於闖入陌生男子房間而不覺得有什麼的黑衣女子(蔡佾玲飾)。

建國與美麗一夜情過後的談話似乎從各自的家庭展開,而「家庭」的主題也構成了往後每年的對話內容:一開始介紹各自的家庭成員、各自丈夫妻子的名字(永成與秀慧)、小孩狀況等等;(一夜情的)五周年時,美麗替建國熬湯,而建國送美麗洋裝,美麗哀怨地說永成從來沒有送過我衣服…以及各自用什麼藉口騙伴侶;十周年時,再度懷孕的美麗常常情緒失控,美麗與建國開始針鋒相對,已經沒有五周年時互相送禮的甜蜜,美麗對建國指控:「你講話越來越像張永成」,而建國也對美麗誠實說其實自己有罪惡感,並提起自己的家庭出了狀況;二十周年時,觀眾可能也替建國和美麗感到厭煩了,兩人是不是只能永遠談各自的家庭而沒有其他話好說了?建國的妻子自殺之後,他才鼓起遲來的勇氣向美麗求婚,而美麗則是受到同性戀女兒的啟發,勇敢地向永成說起自己外遇的事實,但卻沒有接受建國的求婚,反而對他說:「你不見了,我鬆了一口氣…」。每一個片段都可以看到這兩個人不只是相愛的個體而已,各自都背負著家庭,編劇似乎想描寫在愛情與家庭責任之間拉扯的男女,但過度訴說各自家庭卻容易讓觀眾忘記,兩人到底是為何相愛,又,與家庭責任抗衡的,到底是什麼?

相較之下,年輕一輩的業務員與黑衣女子就少了家庭的束縛(可能是世代差異,或者因為他們都還沒組成家庭),他們的議題不是愛情與家庭的拉扯,而是愛與性的辯證。業務員在旅館裡撿到一本日記(建國寫給美麗的)後,開始記錄下自己的性伴侶們,日記內容暗示了不同世代的不同價值觀;而黑衣女則是為了了解父親的心境而來到房間,之後兩人展開了傲慢與偏見式的針鋒相對,為自己的價值觀、愛情觀辯護,但詭異的是,黑衣女說明了自己就是日記中男人的女兒之後,業務員似乎就開始對她動情,倒好像不是因為被她的理念說服,辯論的結果始終是「邪不勝正」,「速食愛情男」終究被「相信承諾女」馴服,本以為這組人會有更深刻的性與愛的辯證,結果上演的依舊是真情感動浪子的戲碼,讓人覺得稍微突兀且可惜了。

《明年,或者明天見》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15/03/15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原作各自本有足夠時間來發展事件和人物關係,如今將就擠放一劇,刪刪減減之下,礙於篇幅,結構層次和內容深度勢必妥協,也減弱了原作內蘊積累的戲劇張力。(吳政翰)
4月
01
2015
謝盈萱收放自如。她一會兒任性、一會兒成熟懂事,一會兒挺著個大肚即將臨盆,連腳址頭都看得出她此時的狀態與想說的話。(郝妮爾)
3月
31
2015
當兩齣劇同時擺在一起,兩對男女同時激烈爭吵的那一個橋段,的確讓人震撼,鮮明的勾出整齣劇的主題就是男女愛情關係。 (郭堂安)
3月
24
201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