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愛之辯,或改編之辯《明年,或者明天見》
3月
24
2015
明年,或者明天見(楊景翔演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2次瀏覽
郭堂安(台大戲劇系二年級學生)

《明年,或者明天見》改編自《明年此時》與《備忘錄》,將前者的偷情男主角與後者的陌生女子結合,設定成破碎的父女關係,藉由女兒尋爸爸往事的行動線串接起來,將兩個故事中的男女愛情議題之辯,一景交錯一景呈現出來。《備忘錄》神祕女子的背景恰好給予空間發揮,兩者的議題、場景也雷同,導演拼合串接的呈現手法的確巧妙,讓時空的銜接因為兩劇的切換有所凸顯,同時在詮釋上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好比說兩齣戲在同一個空間中的進出場設計。

這次舞台選用的是三面式舞台,一張圓形大床擺在正中央,好一個男女情慾之源頭的象徵,舞台大小道也依循此環形設計,兩對男女同處在這樣迴圈的情慾空間中,親近與疏離的進退反應都在觀眾的注視下放大。

演員方面,陣容堅強的四位演員固然演技不在話下,尤其《明年此時》絕對是演員飆戲的一大好劇本,在篇幅短、又快速切換的片段中呈顯不同年齡所映照出的不同心境,雖不免還是有些橋段可見刻意之鑿痕。

再來必須講這齣劇可惜之處,導演想將兩者的時空拉到同時期的台灣,但光一開始的美國懷舊搖滾樂就讓人匪夷所思了,畢竟《明年此時》這齣劇是緊貼著美國的歷史社經條件下所發展出的劇情,整個劇本的美國味很濃,本齣雖然也添入不少的台灣史實,但是不免有些刻意,文化移植的不完全削弱了觀眾的共鳴,實屬可惜。

再者,這樣將兩齣劇並列的改編風險極大,不少原著的篇幅因為刪減、壓縮,戲劇力量因此削弱,《明年此時》整齣的幕次篇幅就有些失衡,因為文化移植的關係,也淡化了某些場景上的衝突,好比說原著第四景兩人碰面因為越戰喪子造成政治對立的場面,被轉譯成純粹的投票投給誰;原著每一景針對一個主題的探討也被打破,兩個人就像講到什麼聊什麼,整個故事線相對起來生活、瑣碎,結局相對原著黯淡。

這樣改變原著的現象也發生在《備忘錄》中,女子闖入男子家的目的因為遷就兩個故事結合的關係,原著女子似有目的而非無目的的荒謬性消失,改變整齣劇的調性,反而全力往男女與家庭關係著墨,結局也扭轉成通俗的愛情喜劇。

但本齣戲最精采的詮釋也在於此著墨點,當兩齣劇同時擺在一起,兩對男女同時激烈爭吵的那一個橋段,的確讓人震撼,鮮明的勾出整齣劇的主題就是男女愛情關係,在不同的時代下擁有相似與相異的困境。

看完本劇時,不免思考這兩個文本還能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如果能在時空設定較前的《明年此時》片段中將《備忘錄》的伏筆埋入,也許兩齣劇在故事性上的結合會更緊密,當然這必須顧慮到導演想不想先破梗。

同為愛情議題卻選用不同文本的相互對照,好比去年的《愛情剖面》,兩個並列文本之間所產生的碰撞與對話,相對單齣劇的鋪敘增色許多,但兩齣劇怎麼在同一戲中扣合與映照,也是難題,考驗導演(與演員)對兩齣戲的掌握程度了。

《明年,或者明天見》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15/03/19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原作各自本有足夠時間來發展事件和人物關係,如今將就擠放一劇,刪刪減減之下,礙於篇幅,結構層次和內容深度勢必妥協,也減弱了原作內蘊積累的戲劇張力。(吳政翰)
4月
01
2015
謝盈萱收放自如。她一會兒任性、一會兒成熟懂事,一會兒挺著個大肚即將臨盆,連腳址頭都看得出她此時的狀態與想說的話。(郝妮爾)
3月
31
2015
舞台以「床」為中心,而整齣戲就只有「旅館房間」一個場景,說明了對愛情的討論具體/肉體/感官的。編劇透過兩組人物的對照展現了幾種不同的價值觀。(蔡敏秀)
3月
24
201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