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失敗者的價值《燃燒的頭髮──為了詩的祭典》
5月
27
2015
燃燒的頭髮—為了詩的祭典(唐健哲 攝,再拒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7次瀏覽
鴻鴻(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再拒劇團用他們擅長的環境劇場、集體跨域創作方式,在台南安平樹屋與八十年前短促興落的風車詩社對話,並非事出無因。風車詩社成立於台南,從日本新感覺派接引法國超現實與象徵主義的源流,意欲掀起一場現代主義革命,卻被圍剿、被漠視,而湮沒至今。寫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詩論爭,後來在台灣又重演了一回,只不過風水輪轉,1930年代是寫實主義當道,1970年代則是超現實主義領航。超現實主義在日治與國民黨戒嚴年代兩度「來犯」,之間卻無絲縷關聯,也可見出台灣人的歷史是怎樣「被」斷裂。重啟風車詩社的時光寶盒,不但重啟了「寫實」與「超現實」兩極立場的對幹,更拉出歷史縱深,政治性地解讀了風車詩人的「非政治」主張,並與當前的藝術實驗掛勾,反思了「前衛」與「現代性」的弔詭關聯。

這反思本身採取的演出形式,即是一項既古老又新奇的實驗/實踐。再拒結合不同藝術家,運用舞蹈、舞踏、默劇、聲音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儀式等多重手法,徹底開發樹屋裡外環境,甚至將跨越水塘連接對街的天橋都含納進來,讓觀眾俯瞰表演者持火炬步入周邊的民宅巷弄。現實/表演、寫實/超現實、歷史/當下的辯證,得以多層次地開掘。

環境劇場不可避免的天候因素,在這次演出造成奇妙的加乘效果:歷經數日大雨,現場泥濘狼狽,畢現一個「失敗」的前衛運動的處境。一開場,掛著日文「哥倫比亞」的燈管招牌(據說是風車詩社創辦者楊熾昌愛去的酒吧),一顆大西瓜前著旗袍的秦Kanoko在積水的地面悠悠醒轉,努力想要抵抗什麼身外之物,又像被什麼內在痛苦附身而強顏扭曲地笑著起舞,這情景就兼具了喚醒歷史、超現實感官情慾、殖民與異國風情等複合的意涵。

風車的諸多歷史及美學因素難以簡單化,開場前的文件展「渾沌‧詞典」事實上便是以關鍵詞的方式,將演出段落的發想做一陳列,提點觀賞的角度:「薔薇蜥」、「暈眩」、「失敗」、「女屍」、「散佚」等等。觀眾被紅藍二色氣球引領,走向歧異的路徑。〈暈眩〉在國際歌聲當中,余彥芳像飛蛾一般繞著頂上的大燈泡旋轉撲跌,黃思農則從老榕的氣根間搜出一張張紙片,報出白色恐怖時期的死難者──也包括風車詩社的成員。風車當年以「去政治」「超現實」為號召,這個段落卻揭露法國超現實主義者原初的左翼思想,並將這群去政治的創作者之現實際遇「再政治化」。演員灑地酒氣濃烈,讓奠祭的意味撲面而來,彷彿風車詩社強調感官的餘緒。

在另一個段落中,著西式禮服的演出者邀觀眾在巨樹枝幹上敲打、撥彈出聲響效果,卻遭牆外投擲進來的啤酒罐伴隨著對他們的前衛意識冷嘲熱諷,言語中不僅針對風車詩社,也針對今日的樂團、藝術家。然而,該如何擺脫「前衛不過是模仿」的詛咒?該如何審視「失敗」的價值?現代性的追求與擁抱「西化」的爭議,又在下一段對現代物質生活的歌頌與對「美國無線電工廠」工殤事件的描述中,凸顯了「現代性=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愛恨矛盾。從白色恐怖到美國工廠,從國際歌到舞踏,台灣在西方、日本、與中國三重殖民意識之間輾轉反側的處境,在這個演出中被一一剝顯,然後又被風雨和泥濘全盤吞噬。

透過一場行為藝術表演,一張覆蓋人身的巨大白紙被紅與黑的顏料澆灑,迅速將紙身浸濕而四分五裂。有如血與墨的書寫,注定會碎裂,卻在肉身留下鮮明的印痕。觀眾走到天橋上,遠眺秦Kanoko倒垂貼附在樹身上,然後曳著一個紅氣球,在池畔狂舞,不時跌入水中。無須最終眾人持火把燃燒寫滿血與墨的白紙,這場池畔之舞已經達到祭典高峰,秦Kanoko每次在黃蝶南天演出中震懾人心的獨舞,隔了幾十公尺遠觀竟產生不同的意味。無論那是精靈還是冤鬼,是逝者或是來者,在遙遠的抖動下都成了同一種不安的火焰,有著自發性的追求,至精疲力竭方休。

或者這也是再拒為所有反叛的魂魄招魂,一場賡續紙上未盡革命的藝術全面起義,讓失語者發聲,再一次揮舞碎裂的旗幟,再一次拒絕,並再一次指出拒絕的是什麼。

《燃燒的頭髮──為了詩的祭典》

演出|再拒劇團
時間|2015/05/24 19:30
地點|台南安平樹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