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命編織的美麗謊言《走在鋼索上》
7月
13
2015
走在鋼索上(臺北兒童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12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兒童劇要說故事,但說的故事,若不只是故事,還能觸動兒童心理狀態的象徵,使他們心中的意識圖像開始產生變化,進而幫助他們釋放他們情緒內在驅力(drive)衝突時,這樣的故事我們就可以說它具有療癒效果。

在兒童的生長經驗中,由於一直處於被大人馴化、教化的身體建構,進而期待他們走向成熟社會化;然而,大人這麼理所當然的教養認知,也往往忽略了還孩子做孩子的權利,忘了真切看見他們表達喜怒哀懼的種種需要,而急著用大人的眼光與標準,將他們的情緒表達需要壓制下來了。比方孩子傷心、受挫、委屈時候的哭泣,不但不給撫慰,男孩更常被要求:「不准哭!」或「男生不要那麼愛哭!」又如孩子承受恐懼時,得到的回應常常是:「沒什麼好怕的!」或「你要勇敢!」如果我們大人願意多花點心思,先別急著去壓抑不平靜狀態下的孩子,將會更清楚透澈地看見孩子情緒內在之流需要被疏通往何處流去。

我先岔開《走在鋼索上》這齣戲本身,會談論兒童心理需求,其實還是扣住這齣戲中的題旨延展的。《走在鋼索上》敘說死亡,不可否認仍有許多家長老師,乃至兒童劇場工作者,依然認為是兒童不宜的議題。但這是大人自我意識的受限,卻要孩子也跟著自縛在一個看似安全卻保守的繭裡,我們是要讓每個孩子都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古墓派嗎?兒童作為一個體生命,既然是生命,生命的死生循環無可避免要去面對。就算不去看個體自我,那麼其他生命的存在,一樣會去看見他的欣榮與衰亡啊!

死亡不是不能談,而是要看創作者如何談。也唯有坦然、理性、平靜面對這議題,我們才能學習到更從容安定於當下,珍惜生命擁有,這是我們要教給孩子體驗很重要的生命課題不是嗎?所以像《走在鋼索上》這樣的兒童劇,願意正視此常在的生命課題,我是欣然樂見的。

然後我們來看看這齣戲如何說故事。就表現形式而言,採用了動畫與偶戲融合演出,在當代劇場此手法已不算新鮮,所幸這齣戲的動畫沒有喧賓奪主,恰如其分的與偶戲交錯疊合,推演著故事演進。例如戲中爺爺帶孫女埃思梅去海邊,幾個浪花拍打沙灘的鏡頭之後,回到偶戲,埃思梅央求爺爺背她,爺爺做了,但爺爺說埃思梅長大了快背不動,開玩笑要換埃思梅背爺爺,埃思梅也答應,結果卻連抱都抱不動爺爺。操作爺爺和埃思梅的偶師,完全把祖孫倆人身體接觸那種親密相近真切呈現,呼吸與情感流動在劇場內令人低迴沉吟不已,若光靠動畫持續描繪情感力道恐怕有所不足。

埃思梅總是在夏天暑假來爺爺家度假,但奶奶今年不在了,埃思梅問起,爺爺總是迂迴的編造美麗謊言,一會說她去一個很遠很安定的地方旅行,一會說她跟一個馬戲團去看表演。埃思梅不停問為什麼,她想知道奶奶為何獨自前往?她想知道爺爺何時可以帶她去?爺爺的態度就是曖昧猶疑不說破,也不拒絕,這種態度就像走在鋼索上,需要一直保持戰戰兢兢,每一句話都說得危危顫顫,小心翼翼。戲中埃思梅看起來是一個極有教養、端莊乖巧可愛的女孩,雖然無法再見到奶奶,也去不到爺爺編造的地方,但她小小的心靈似乎一直感覺奶奶仍在。小小的箱型舞台是爺爺的家,那小小的黑箱世界也是埃思梅的心靈世界投射,在暗中,點有溫暖的微光,所以埃思梅沒有那麼傷悲,或憤怒奶奶不在爺爺又不帶她去找奶奶。

有一場埃思梅睡不著的戲,她爬起來要爺爺說故事給她聽,要像以前奶奶給她說故事那樣。只見爺爺不慌不忙,慢慢走到埃思梅床邊,摸摸她頭髮、摟摟她肩膀,每一個細膩的動作,都讓人專注屏息,著迷於偶戲既真實又夢幻的表現特質。

故事最後,動畫影像停格在埃思梅畫的一張畫,畫中有爺爺、奶奶和她三人甜蜜和樂的樣子,畫被貼在冰箱上,冰箱旁則是一個瓦斯爐正在煮水,水壺水已沸騰,冒著蒸氣熱煙。一切都是無聲,很安靜、很抒情,卻雋永有味的畫面。

其實整齣戲至此故事描述都很抒情平靜,毫無跌宕起伏的轉變,可是看見水之沸騰,為何我們情感能跟著波動起伏呢?我想是因為在那些生活物件中,使我們看見情感的溫度,聯繫著記憶,未曾散去消逝,如同克蕾兒.馬可斯(Clare Cooper Marcus)《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書中所言:「家屋除了是日常生活的功能環境(functional settings)之外,還容納著記憶的收藏品。物件、圖畫、家具、海報、裝飾品——這一切都使我們憶起生命中重要的人、地點、階段、經驗以及價值。」這段話可說是這齣戲最好的註腳了。

至於爺爺的謊言最後是否被戳破了,留下的想像空間頗耐人尋味。倘若那張畫代表埃思梅知道真相後的想念,那表示她的思念也有了宣洩;相反的,若爺爺還是沒告知真相,可是從埃思梅和爺爺互動的點點滴滴,以及尾聲那個恬淡又幸福的畫面所昭示,我相信埃思梅他日知道奶奶過世後,悲傷也能得到療癒的。

《走在鋼索上》

演出|智利多布雷劇團
時間|2015/07/11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