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色澤的呼喚《VA 逃》
9月
02
2015
VA逃(梵體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3次瀏覽
戴君安(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以魯米(Jelaluddin RUMI,1207-1273,十三世紀波斯詩人、伊斯蘭教神學家及蘇非[Sufi]行者。)的詩入舞,是原籍希臘現居法國的妮娜.蒂帕拉(Nina Dipla)近年來在世界各地演出的獨舞作品。這是一場沒有節目單的演出,通常是在戶外進行,這回的亞洲首演場即是在臺北的外雙溪。但在涴莎永華館的黑盒子劇場裡,不再有大自然的風光襯景,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想像的幽閉空間,對於蒂帕拉和場內的觀眾而言,應該都是一場奇特的經驗。

進場時,她身著藍衣,手持木棍,緩緩的走進來,從翼幕傳進的風,撩起裙擺,此時,她彷彿漫步於曠野。眼前,還有其它的多彩服裝(或可說是精簡裁製的布片)掛在正後方的牆上,瞇著眼看,宛若天邊彩虹。接著,她手上的木棍劃在木頭地板上,撕裂了空氣中凝結的寂靜,微微刺耳的傳進尚未找到平衡的聽覺神經。當她以希臘文喃喃唸著魯米的詩句時,她像是傳教士、苦行僧或隱士的化身,正在尋求開啟靈性的導師。

這段開場已經預告,她的舞蹈不會是呈現形體的設計,也不是身體技巧的炫耀。或可說,在舞蹈的行為中,她將跨越概念、信仰的籓籬,變身為吟遊舞人,踩踏荊棘,朝向彩虹彼端前行。

隨後,她拆下綁在腰間的絲巾,隨意揮舞、擺動、轉身,此刻的她,像極了影像資料中,在希臘神殿翩翩而舞的伊莎朵拉.鄧肯。隨著悅耳的樂聲響起,她將藍色衣衫褪下再穿上,彎身拉起裙襬往兩側擺動、拍打,好像意欲展翅的大鵬。但接著她又將絲巾罩在頭上再拉起,彷彿確立方向前的猶豫不定。而後,絲巾罩著全臉,她像是找不到方向般的慌亂行走,也像是受到驚嚇的靈魂,急著走出幽暗的山谷。

在這一陣驚慌的狀態中,她拉起了掛在牆上的各色衣衫,拿起紅色套在身上,從容的褪下藍色。同樣的換衫動作,在後續的段落中出現多次。因此,她的身上時而綠衣,時而白衫的變換色彩,或是同時掛上不同色彩的衣衫。從戶外演出移至室內的面向來看,她身上顏色的變換是否意味著天色的奧妙?抑或是複雜的心情寫照?又或是舞蹈行為的多樣式呈現?我無從揣測,也或許不需臆測,因為過度猜想會跟不上她轉變的速度。

接著,她將絲巾鋪在地板上,隨後把一瓶寶特瓶中的水倒在頭上,再拿起地上的布衫擦地板。之後,她將溼答答的布衫套在身上,接著又將身上的衣衫一件一件脫掉,最後換成了天使般的白衣。這些段落都在「無預警」狀態下,一環一環的扣起來,觀賞人只能想像在其戶外演出時,可能構成的畫面,既可能是山中奇景,也可能是霧境。

最後一段,她先是吹起了口哨,接著以葡萄牙文唱起一段巴西歌謠。歌聲停止後,她拿著棍子,不斷的撩撥布幕、觸擊牆面、敲打地板,然後消失在觀眾眼前,我們只聽到從出口處傳來的拍打聲響。這一段顯然讓許多人摸不著頭緒,觀眾開始不安的互看,甚至討論起來:她在做什麼?她想要表達什麼?她走出去了嗎?她還會回來嗎?

我想,她應該是在尋找出口吧!可能是舞蹈的出口、生命的出口、情緒的出口或就只是當下情景的出口。

看完VA,我像是喝了一杯後勁頗強的醇酒,當下有些許迷濛,也有些許無感,但在杯乾物盡後,卻回甘甚久。

《VA 逃》

演出|Nina Dipla
時間|2015/08/28/ 19:30
地點|涴莎藝術展演中心永華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