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變化的chaos《K24》
10月
28
2015
K24(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79次瀏覽
劉祐誠(中正大學中文所研究生)

《K24》自從2005年首演開始,於十年中歷經諸多次復演,於2015年再次推出《K24》十周年紀念版。十年的光陰,《K24》接受諸多獎譽及褒貶,也培養諸多演員擁有喜愛他們的觀眾群,雖然《K24》已經成為許多人共同回憶的劇目,但這卻是我第一次觀賞此齣戲劇,我想看完這齣戲後產生的澎湃感受也如同十年間其他觀眾一般,因此便提筆再替《K24》這團錦上再添些花吧。

劇作家於《K24》劇本序言明創作此齣戲劇是嘗試創作出一部平凡卻令觀眾捧腹大笑的舞台劇,因此以影集方式在舞台上呈現他的作品。電視影集與舞台劇皆是一種提供休閒娛樂形式,電視影集試圖建造一座貼近平常民眾生活的海市蜃樓,因此它可以透過影像剪輯方式,把創作者幻想情景映射成比真實生活更加寫實的影集。《K24》以影集方式於舞台上呈現,劇作家於一開始便有意打破舞台劇與電視影集的界限,舞台劇唯一也是最重要可以贏過其他形式戲劇表演,我想應該就是觀眾與表演者於劇場空間彼此互相影響。誠然,舞台劇無法像影集一樣重新不完美的表演片段,當飾演茱麗葉的張棉棉詮釋定格動作並倒帶方才的動作,雖然無法利用電腦技術方式精準呈現,但這就是舞台劇珍貴的地方,亦即每個表演發生當下便是一個個獨特的表演。那天飾演Rebecca的李邵婕以尖叫聲替總統千金抵擋記者追問,當她完成這段表演,觀眾立即替她鼓掌,她轉身回頭的第一句話則是:「十年,真的有差。」觀眾對此情景也再次投以掌聲,或是故事情節進行至Shake Awards頒獎典禮時,觀眾不僅是《K24》觀眾還儼然成為Shake Awards頒獎典禮觀眾,此時的表演打破既定第四面牆觀念,觀眾與表演者一同於舞台上進行演出。表演雖然保留舞臺劇特質,卻也沒有忘記承襲懸疑劇敘事手法,看似線性敘事,在段落與段落間的銜接,卻特意留些線索預示接下來故事情節,當故事進行至緊湊處,又出現那惱人的片頭影片,完全吊足觀眾胃口。

經過十年光陰的《K24》,表演也與現下生活一同遞進,奶媽徵選活動加入中國觀光客的幽默片段,那些清晰咬字與不習慣用詞彷彿置身於台灣著名景點遇上大陸觀光團員,又或者電視名嘴謾罵總統的施政,那些演出用詞似乎與現下台灣國情也有相當關連。不變的是,《K24》令人發噱的途徑是採用語義多重性,例如劇中導演林初平抱怨曾經風雲過的Jay:「是怎麼樣?已經不火了,還以為自己是大腕?」怒火中燒的Jay立刻回應說:「我超火!」火字被現在人們形容為受歡迎程度,也可以表示自己憤怒程度,藉由演員對話,讓觀眾自行體會箇中妙意,以達到幽默效用。對於現在電視上諸多談話性節目,主持人調侃來賓外於「理想身材」不足,或意圖使來賓呈現尷尬樣態,達到娛樂效果,《K24》這種看似平常手法,於現在社會中卻更顯彌足珍貴。

最後,劇作家或導演雖然言明要製作一齣平凡舞台劇,希望觀眾於看戲過程暫時拋卻現實生活壓力,單純享受舞台劇帶給觀眾的樂趣,仔細觀察《K24》是否為喜劇也是另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K24》劇作家可能意圖向莎士比亞致敬,《羅密歐與茱麗葉》是莎士比亞著名四大悲劇之一,《K24》的部分主線即是演員於劇中詮釋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在《K24》劇中,恰似男女主角的Mario和Mary於劇末雖然互相知道兩人相愛,但仍舊沒有成為男女朋友,如同《羅密歐與茱麗葉》男女主角結局一般。劇作家向觀眾介紹他如何建構《K24》這個世界時,他是以喜劇素材打造,但是觀眾進入這個世界時,卻體會到這個喜劇世界卻是為了展現悲劇,混亂(chaos)於焉產生。

觀賞完這齣演出,看到台南人劇團正在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經典劇作《K24》,此時不禁假想,如果有其他表演團體想要以不同方式再詮釋這齣戲劇,究竟是否有其他創作者可以打破環型舞台設計還能夠繼續達到快速緊湊效果?因此不禁期待可能下個十年,還會再次出現更令人意想不到的K24/ chaos。

《K24》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5/10/17 14:0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