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中的實體暴力《這是一方空地》
12月
15
2015
這是一方空地(愛慕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8次瀏覽
黃明德(策展人)

在進入此次觀戲空間之前,先是於店家門口領取票券,接著被領進院子劇場其獨特的空間內,途中穿過狹窄巷弄,並從一樓的入口魚貫而入。演出開始,前方投影映出不知何人的視角,並伴隨著些許模糊且稚嫩的聲音,跟著其步伐的移動與話語的內容,才知曉觀者正與小女孩的視角合而為一。她一步一步的前進,並對著觀眾無從辨認的對象訴說起遊戲規則,從而把另一個空間的我們帶入其扮家家酒的世界中。正當演員的身影漸漸清晰時,視角切換,投影映出身穿制服的個體與周圍環境。仔細一看,開始出現略為熟悉的場外細節,舉例來說,大馬路上的車輛行駛、具記憶點的劇場窗戶,以及一樓的戶外空間,皆透過畫面再次重現,提醒我們正視方才可能忽略的環境細節。其畫面中跟拍者與被鎖定對象的距離,也加深了觀者偷窺其行動的詭譎氛圍。

隨著扮家家酒的推進,聲音由模糊至清晰,演員的身影也從2D平面躍至3D立體,與觀眾共處同一空間。隨著劇情推展,不具嚴謹邏輯卻又環環相扣的台詞著實讓人陷入混亂,卻又不斷被重複出現的關鍵字:「把拔」、「馬麻」、「小秀」、「叔叔」等給捲回事件情境。隱約浮現答案之後,演員上樓的同時眼前投影再現,「男性」的聲音與視角出現,劇中小女孩在畫面下成為了受虐者,立體化方才言語中的種種施暴隱喻,令人不忍直視且坐立難安。

愛慕劇團此次製作,實驗意味濃厚,卻又不流於僅展現創作者個人風格而終至不知所云,實屬難得。導演手法與演員素質互為表裡的建構起一方空地,並於空心中打造出力道強勁的實體情感。

以手法來說,導演宋淑明經由即時錄像,破除了時間與空間的定義,深刻從視覺與聽覺的刺激下引出施暴者與受虐者的暴力拉扯。此部作品中,能見其使用影像書寫之刻劃,卻又以此來挑戰觀眾觀影之習慣。透過不斷播放之新聞畫面,除了豎立此劇的暴力中心,也讓筆者重新思考現今身處於影像充斥的現實世界中,觀者與暴力事件的關心與漠不關心。

以載體來說,演員鄧羽玲獨自貫穿劇中所有角色,以其細微到位的肢體及面部表情與彈性極大的嗓音於童年與成年、男性與女性、受虐者與施暴者的身份間穿梭流動,其人格分裂的塊狀個體在空間中時而四散、時而匯集,令人目不轉睛。角色於混亂的情境中能切割的清楚到位,並於散場後仍留下強烈後勁,足以見其功力。

此次製作,也呼應了愛慕自我期許:「追求創新的實驗精神,大膽地發掘並深入到各種社會現象背後不欲人知的幽黯人性及破碎情感。」(摘錄自《這是一方空地》節目單)期盼此風格和形式在未來的作品中還能繼續發展,帶來嶄新的劇場經驗。

《這是一方空地》

演出|愛慕劇團
時間|2015/11/16 19:30
地點|高雄院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杰哈與朵琳的雙聲對話,使得故事的形狀被重新構建,讓我們在這段跨越半世紀的關係中,看見思想的碰撞與生活的協商,聆聽對愛情本質的深刻探問,感受死亡與離別所激起的深沉情感。
5月
22
2025
儘管在問題的揭露上,《奧賽羅 2.0 / 3.0》出色地透過這些形式而成功提問,但作為一種本身也具有著悲劇性色彩的實驗,它也無可避免地在這樣的自我檢討中,具有著宿命論式的困境。
5月
19
2025
這場畢業製作最珍貴的饋贈,不在於它駛出了多遠,而在於它讓我們聽見:在那個被貴族遺棄的孤島上,卡利班敲打鐵鏈的聲響,正與觀眾席中此起彼伏的呼吸,漸漸匯成同一片潮汐。
5月
18
2025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