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中的我與群體探索《依據真實》
3月
07
2016
依據真實(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9次瀏覽
蔡珮玲(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碩士在職進修班)

白底畫面上,一支靠背椅,零散的配件物品於角落擺放,舞者開始走進這看似一場音樂會終場的舞台,接著一個個加入,且舞動著,此時樂手似乎不是在演奏,而是把玩著樂器所製造的原始聲音,單純配上有結構性的「墜落-站立」之動作形式,這時投影在白底畫面上的,沙漠炊煙似的畫面拂塵遍過,好像走過一場回憶的洗鍊,我想這是這支舞作一開始編舞者想跟大家進行的一場告別式,告別他以往作品的表現手法─動作形式、動靜矛盾衝突、多元混合的視覺意象等。

編舞者在舞蹈動作的編排不再是以往探討人如何從墜落的姿態站立起,從這次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有更多的個人與群體關係探索,舞者從一子體包含在母群體中,時而獨立、倆倆交互、三五成群、整體聚合的方式,表現出空間環境並非整體才能呈現出來,更多的是從自己開啟的空間去堆疊的舞台,這其中螺旋、圓形的概念融合其中,從原本緩慢到瘋狂的急促聚合,一個亟欲衝出的自我脫離了群體關係,霎那間的安靜只搭配著更簡單像梵音似的音樂,接著就像在探索自我內在慾望的一連串肢體呈現,直到倒地不起。

通俗的舞蹈與音樂有時很像在進行一場儀式性的活動,編舞者將通俗與現代融合的很巧妙,一個倒地不起的舞者與一群陷於某種規律的群體舞動形成了有趣的對比,最後都醒來似的各自回歸一切正常的軌道,生活中的那個我,也把舞台原有的裝置全清空了,似乎是要留下更多空間給舞者或台下觀眾去舞動與想像。於是當這畫面呈現在一群更自由舞動的舞者身上時,坐落台下的我似乎也跟著呼吸、律動,覺得某種想衝出身體限制的旋轉帶領著我,加入那最原始的舞動。

《依據真實》中舞蹈動作的設計,讓筆者覺得最有趣的是動力的使用,有一段時刻舞者因為螺旋概念而有許多旋轉,這沒有固定肢體的旋轉模式會突然的靜止於某個點上,接著好像依照舞者本身思維控制,是繼續順著動力流向的方式接續動作,還是倒敘般回復剛結束的動作動力而去開啟下一個不同動作,就這樣看似沒控制的旋轉停止到有思維的動作接續,卻能搭配得這麼流暢,真是不可思議且有趣。

短短的65分鐘表演,不讓重複的議題不停打轉,份量剛好且讓這次觀舞的觀眾留下許多不同層面的刺激,除了作品想討論的議題:社群的概念、通俗文化的重要性等,另外,編舞者再次回歸到動作的本質去探討一種「人到底為何而舞動?」的概念也讓我產生了好奇。看著舞台上舞者有所編排或即興舞動互相交織融合的狀態,會讓人心底有一股也想跟著舞動的節奏響起,也因為這股引動,才能讓觀眾真正留下心裡的足跡吧!

《依據真實》

演出|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
時間|2016/03/0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認同流動、裹纏且交織的當代,《依據真實》依據的顯然不是某種可見、可論述的真實,畢竟赫佐都把台上本就稀少的日常物件直接移除了,可以見得,他依據的是生而為人的真實、身體脈動的真實、呼吸律動的真實、人總會來來去去的真實、當下交遇、離開又聚合的真實。(樊香君)
3月
14
2016
每一種舞蹈都有共通點:從呼吸出發,如此動作的開端接續延展到另一個動作,從而思考這樣開端的發動是什麼?開端和源起(origin)是合一的嗎?這樣的聯結是否與「歷史」有關──這裡所指並非「大敘述」(grand narrative)的歷史架構,而是更回溯自我記憶足跡開端的探問,如此,開端即是意義產生意圖(intention)跨出的第一步。(葉根泉)
3月
09
2016
 
在這些動作的重新排列組合下,舞者之間卻並未因此湧現新的連結感與社群感。最大的關鍵在於,《依據真實》的身體,只具有地中海民族舞的外在形態,卻無其動作的內在精力流動。固定的動作模式、平穩的力量質地、冷靜的舞者狀態,都讓豐富鼓聲節奏所催發出的爆發力,被鎖在舞台後方的小小方塊高台,而無力在空白的舞台上盡情迸發。(吳孟軒)
3月
08
2016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