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當代傳奇劇場」創團演出《慾望城國》,初試啼聲即結合京劇唱念作打,改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馬克白》;2016年,再次端出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之一《仲夏夜之夢》,吳興國與林秀偉的雄心壯志與眼界,30年來絲毫不減,而這條對話於世界經典之路,早已經成為當代傳奇劇場定義自身風格的方法。無論這條路走得多麼爭議、有多麼辛苦不為人知,又或許風光、或許以此受到國際矚目,30年的堅持絕不簡單。先撇開這次改編《仲夏夜之夢》的眾多嘗試不說,單看這次的演出製作,我真覺得當代傳奇劇場是益發自信風采了。製作中每一齣細節,從節目單到演出意象,從開場、中場到演員謝幕,塑造出劇場歡樂的一致氣氛與整體風格,表演中吳興國與魏海敏大器地帶領一干青年演員,每一角色的表演完整與飽滿,都可以看出當代傳奇劇場30年對自己高標準的期待。
然而就當年以京劇唱念作打,結合莎劇經典,打響名號的當代傳奇劇場,在《仲夏夜之夢》卻已經捨棄大段的京劇唱念與鑼鼓,改以曲式、對唱、重唱、和聲等入樂方式。這樣的改變最直接的影響是「京味」的稀釋,而旋律性大大增加的結果,已顯然是今日音樂劇的態勢了。音樂執行的幕後操刀是曲詞設計張大春加上音樂設計王希文的構想,成就了當代傳奇劇場有意識地轉向。雖然轉向的成敗與否,仍待時間觀察,但幾個面向,或許值得一記。首先,雖然少了吳興國與魏海敏行雲流水、暢快人心的腔板,但他們倆即使在京味稀薄的表演中,仍不掩名角風采,舉手投足、抒情收放之間,依舊是舞台上唯一的美學焦點。這一點與今日音樂劇演員或受限於劇情敘事、或缺乏細緻身體的掌握大不相同;也是如此,是這兩位名角才能撐起奪目的服裝。換句話說,與其說這是莎翁的場子,不如說這早已是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與魏海敏的場子了。當代傳奇劇場無論如何(不)是音樂劇,都至少在語言、身段與腔板音樂上,提供有別於以旋律與情節節奏為主軸的音樂劇不一樣的劇場經驗。就語言來說,保留了文言曲詞與詩韻;就身段來說,演員的身體符碼的豐富性,都不可不謂之當代傳奇劇場的持續介入與累積的成就。
其次,除了京味的稀釋之外,是台味越來越濃(當然這兩者不必然互斥),尤其是那群由市井小民廚子、鐵匠、木匠、泥匠、裁縫五人組成的戲班,對話中台語畫龍點睛,大抵定調了這個名為「當代傳奇」戲班子的當代臺灣自我指射。自我指射到了尾場更加強烈,戲中戲的片段中,戲班子極力模仿日本歌舞伎的風格,卻一再出錯,跌跌撞撞的表演不僅詮釋了莎翁筆下的俚俗底層,幾近「胡撇仔戲」雜燴式的高強度鬧劇表演,在國語、英語、台語、日語中的「無法表述」與「(不)成功」,多少帶著吳興國的寓意。
莎翁的仲夏夜之夢提供了絕佳的空間,多層次的世界、物種、視角、扮演(performative)與戲中戲,都不斷鬆解文本裡一切看似理所當然的價值,如權勢、律法,甚至是愛情。吳興國讓劇場台上台下成為整體的夢世界,張逸軍擔任的帕克(Puck)一角絕對功不可沒;他除了台上高難度的騰空表演外,舞台上不規則、無律法的三度空間、八方流動,甚至中場休息時自由進出、跨越觀眾席,靈動的身體又帶著角色距離的表演,打造了觀眾與演出、戲裡與戲外的複雜性,我認為也向莎翁時代或是京劇茶館的劇場性致敬。
當代傳奇劇場(甚至京劇)可不可以不只一種身份?可不可以不用跨文化定義自己?吳興國穿透30年的仲夏夜之夢,試圖回應。
《仲夏夜之夢》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6/03/2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