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的突破與消融《仲夏夜之夢》
4月
07
2016
仲夏夜之夢(張震洲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7次瀏覽
黃絹雯(國中表演藝術教師)

當代傳奇劇場三十年,運用莎士比亞經典之作做了嘗試,不同的是這回由悲劇轉為喜劇:三十年前的「當代傳奇劇場」創團之作《慾望城國》(改編自莎士比亞《馬克白》),陸續創作出《王子復仇記》(改編自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李爾在此》(改編自莎士比亞《李爾王》),再到近日上演的《仲夏夜之夢》,端看得出在為京劇開闢新格局的這條路並不容易,不同階段的思維與情感,以及對於藝術的執念與渴望,三十年之作,相較與之前所改編的作品,情緒大有不同,不再憤怒、感慨、嚴肅、緊繃,取而代之的是歡樂、欣喜、坦然,更帶些放手一搏之勢。開場前的導聆,由林秀偉(製作人/導演/編舞)先於大廳導聆後即進場開始,不同以往觀眾尚未坐定位,舞台上則出現五位腳色:木匠、裁縫、廚子、鐵匠、泥匠,組成的戲班子於台上向觀眾宣告,這是一場戲,而這場戲為喜劇,並且包羅萬象:有神話、有傳說、有文學、有詩歌、有音樂、有舞蹈,並同時提醒當代與莎士比亞的關係,試圖喚回與觀眾的連結並串聯這回他們改編《仲夏夜之夢》的適切性。

以文本角度切入,此劇目改編方向依循原著脈絡,用愛情喜劇、女權主義或稱兩性平權的視野表現延伸,可顯現於節目單上的敘述【1】與舞台上嘻鬧式的演藝表現。將不同題材改編為戲曲有一很大的挑戰在於,戲曲表演體制包含「唱、念、做、打」,一段台詞或獨白置入戲曲中,為結合上述「四大功法」,勢必有所調整與刪減,而在調整語彙及選擇的方向,看得出張大春深厚的文學素養足以克服劇本改編及轉譯為唱詞的困難性;只是不知是為了做跨界與迎合情緒輕鬆的喜劇為需求,裡面的語言除了國語,也結合臺語,再結合英語,但除了國語以外,臺語及英語的表達都傾向諷刺化,降低了劇本的深度。在服裝及彩妝方面,這回「當代」直接宣稱為「時尚傳奇音樂劇」,將服裝設計得華麗,服裝色彩搭配上極為鮮豔,仙王(吳興國 飾)的金色服裝代表至高無上的權位,仙后(魏海敏 飾)的白紗搭配沉重卻瑩白的珠寶,襯托出腳色的高貴與氣質,最有趣的是腳色帕克(張逸軍 飾)貼身衣外貼滿許多亮麗的裝飾及碎片,襯托出這腳色活靈活現鬼靈精怪的形象。劇中的腳色總括分為三層:天神、宮廷、平民老百姓,端看得出製作團隊此劇上的重視與用心,而濃厚的彩妝,更加強了每位腳色的身分及獨特性。

音樂設計及編曲的部分包含戲曲樂器與西方樂器的搭配,以及戲曲身段結合舞臺劇表演的方式。尤以【序曲】及熹夕王爺(吳興國 飾)及寶麗王妃(魏海敏 飾)首次出場的橋段,京劇唱腔配合演員跑圓場之身段,以嗩吶高亢的音色及能夠合聲加強份量的笙等樂器為領,搭配打擊樂器與大提琴的低音及其他樂器相互調和,帶出既磅礡又具有大將之風的旋律,而接下來以彈撥樂器及清脆的鈴鼓聲奏出輕巧的短促旋律,再帶出熹夕王爺道出:「行圍射獵去者!」鏗鏘有力,爾後大鼓下後,唱出京劇唱腔後,音樂再此奏下,這回的旋律依然敲巧短促,但卻因為加了笙與低音樂器更有分量及層次,最後再加入大鼓、堂鼓與京劇唱腔相互搭配,令人精神大振。【2】當然相同的運用也出現於寶麗王妃的出場,的確令人印象深刻,但此種配器上及編曲上的驚喜越到下半場,取而代之的是一陣噓嘆:旋律中多有「迪士尼動畫主題式」的二重唱與樂池的幫唱合音,甚至可多見半音階的運用,但當演員的歌聲傳出,尤以飾演兩對年輕男女的演員橋段,可明顯聽出演員在台詞表達與歌唱演繹的轉換上不流暢與對音準的不確定感,而合音的空洞飄渺,也相繼使樂曲失去烘托氛圍及感染情緒的功能,造成音樂上的粗糙處理及混亂。

整劇《仲夏夜之夢》的演出,將多樣素材運用其中,包含京劇身段、音樂劇表演、西方戲劇詮釋、京劇唱腔、美聲唱法、現代舞、雜技、彩帶高空特技等等,目不暇給,但同時也讓筆者帶出另一層思考,結合各式各樣不同元素在內的表演,藉由東方傳統與西方戲劇間的互動交流,創造出獨特的表演特色的同時,在混和的手法是種突破,但元素的結合及碰種,應該是種助長而不是抑制或消滅。因整場演出元素過多,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得以將之整合完成,雖充滿創意及能量,卻也是最可惜之處。「跨界,是一種開放的態度,接受異質融合與突變的產生。於是,在過程中需更多溝通、相互理解、幫助,找到一個危險的平衡,在介乎於不同的表演形式之間,帶來新的藝術能量和發展得契機。」【3】

吳興國與魏海敏皆為硬底子的京劇演員,但其中京劇的成分卻不到整齣戲的一半,並大膽嘗試以音樂劇形式與觀眾對話,或許「當代傳奇劇場」不是只讓觀眾們看到京劇,而是要讓觀眾們,看到原來京劇能有不一樣的結合,並且加深觀眾們有想了解京劇的「動機」。也或許藉著這種俏皮、嘻笑、輕鬆、平易近人的表演形式,打破古典戲曲的藩籬,讓觀眾保持對作品內容更多的興趣,拉近觀眾與戲劇間的距離,甚至讓觀眾有動機再去了解何謂京劇。對於傳承的理想與推陳出新的理念,或許更能使觀眾印象深刻並且長久永恆。

註釋

1、林秀偉於製作人的話篇幅說道:「加入導演行列,為男女平權,世界和平敲下十二響大地的鐘聲。」林秀偉,2016,《仲夏夜之夢》節目單。

2、配器與順序為演出當天筆記憑記憶記下,或有些許出入。

3、吳興國,2016,《仲夏夜之夢》節目單。

《仲夏夜之夢》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6/03/2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能花更多篇幅讓新任總監分享分享曲目對於台灣、NSO或是自己的意義,或許在演出前就能先與觀眾建立一座更穩固的橋樑(這一點前總監呂紹嘉有不少著墨),而這些元素在累積以後,他又會將樂團帶至何處,除了未來長遠的觀察,也期待總監與樂團的主動說明。
7月
18
2023
角色戲份平均,場面調度平順流暢,快節奏的表演及連綿接續的唱段和背景音樂,令人目不暇接,耳不暇聽,但總覺熱鬧有餘,精緻不足,好像缺少能觸動歌仔戲粉絲陶醉、沉迷的內蘊。
6月
02
2023
兩者擺在一起,可見雖同為戲劇相關系所,但學生的創作思考脈絡是差異極大的發展,兩校如能將劇作再度修整,並重新檢視原著與詮釋之間的關聯,彼此互相借鏡,這朵南方花蕊應可更加盛開芬芳。(楊智翔)
9月
10
2019
是否年輕一輩所創作的戲劇就必須被賦予八〇年代小劇場時期那種激進、顛覆的盼望?將近2020年的此時,年輕的創作者已從不同的世代土壤裡長成,他們會有自己的課題與話語,與其提出「象徵前衛與創新」,不如從王墨林所說的「小劇場已死」開始,死亡後才有可能的新生,可以褪去框架。(梁家綺)
8月
26
2019
以莎劇在臺灣的改編情形而論,無論是傳統劇種或是現代戲劇,都試圖在原劇本的基礎上,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以適應演出模式與觀眾的生活習慣,讓當代莎劇的演出,除了依原本演出之外,亦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如在此劇中,精靈王、后改為道教譜系中的東王公與西王母……(蘇恆毅)
8月
23
2019
為了配合快板的音樂節奏,飾演精靈的舞者們動作快速且繁多,多人同時在舞台上舞動加上快速的動作與空間的流動,令人有目不暇給但卻無法聚焦的視覺感受。短促急於變化的快動作無法讓以芭蕾為基底的動作組合呈現飽和度與延展性,使得芭蕾令人稱羨的動作精準度、線條、力道的變化在舞動中消失。(徐瑋瑩)
4月
25
2016
以音樂劇為主體呈現,加入京劇、話劇、日本演劇、特技、舞蹈及兒童劇等眾多元素,導致主體與元素失衡,如此自相矛盾的創作,不僅演員難以詮釋,觀眾更需以開放的心態接受。(呂永輝)
4月
11
2016
將核心挖空,置入新穎的概念與手法,並裹上笑鬧的糖霜——如果這就是「革新」,那《仲夏夜之夢》展示的除了本身的虛無外,更是創作者詮釋上的單薄與不安。(張敦智)
4月
05
2016
京劇有唱念作打,音樂劇的唱法也因角色而異,但京劇與音樂劇搓揉在一塊兒時,對演員來說,不論是音量與詮釋方面,雖有專業老師指導,但短時間的調整與訓練,可能也敵不過長久以來的聲音記憶。(林子惠)
4月
04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