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詩意的欲望出口《癮.迷》
4月
25
2016
癮・迷(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4次瀏覽
賴妍延(雜誌社編輯)

《癮.迷》是我看過最精緻的舞台設計之一。其實不只是《癮.迷》,在表演藝術上近乎全才的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不管戲劇或者電影,他的畫面調度總是讓人耳目一新。這次《癮.迷》運用了精湛的視覺特效打造出一個似是而非、跨越現實與虛境,像電影又像舞台劇的觀劇體驗。先是讓光線在觀眾們的腦海中架構出對現實場景既有的輪廓,在每一扇門窗的開闔之間,這個特殊的舞台蛻變成了一個精巧又迷人的大玩具,爾後隨著演員的動作與走位,一名詩人、一個小號手、一位失戀配音員的生活交織產生。

透視設計的舞台在投影之下是配音員出差的旅館、小號手窮困潦倒的街頭、法國詩人喃喃自語倘佯的星空,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三名主角與自我的對話,對回憶的剖析,或悲傷、或激昂、或不捨、或心動,翻轉的舞台打破了地心引力的限制,不同時空的角色從歷史的缺口中竄出,每段故事的闡述與銜接竟毫不牴觸,電影蒙太奇的拼貼手法,搭配演員們如雜技般的肢體動作,彷彿帶領觀眾作了一個沒有限制的夢,這個活起來的舞台讓人再次驚艷勒帕吉打破空間維度的想像,讓那些超越時空的愛與孤寂在舞台上爍爍生輝。

早在1991年《癮.迷》就曾出現在舞台上,而在新版的《癮.迷》中,除了運用更新技術的視覺呈現,以及導演本身的中心構思之外,演員們經過十來年的生命累積,再次詮釋劇中的角色而顯得更有底蘊。隨著非裔小號手戴維斯這名大師角色的實體化,戀愛之後的分離與苦痛更凸顯欲望在劇中的張力,隨之衍生的用藥問題與生活上的困頓,被流當的小喇叭安靜唱出他的心碎。無獨有偶,在法國詩人導演角色上我們也看到了藝術家對鴉片的迷戀與依賴,毒品的放逐讓人找到出口,即便之後是無限的耽溺與頹廢也在所不惜。除了個人情感的每況愈下,在三名主人翁自我挖掘的過程中,不管哪個時期的政治環境都成為影響他們人生選擇的隱性因子,而種族與膚色議題更是多來年不缺的話題。在超越時空限制之後,原來人們追尋與桎梏的想望竟然如此相似。

不管是《安徒生計畫》、《眾聲喧嘩》或者是這次跨界多媒體運用得極好的《癮.迷》,勒帕吉劇中人物從來不是全然的快樂與自信,獨角戲不說,他的角色都像台上的每座孤島,他們背後的故事造就出那樣堅強與脆弱,每個角色枝枝節節的不安、猜忌、痛苦其實不見得能夠找到解答或者救贖,就如同芸芸眾生反覆在生活的循環中碰壁與錯誤。當舞台角色赤裸裸刨出他們孤寂與壓力的同時,不禁讓人借鏡反思關於生存、關於愛、關於自己與整個生活之間的平衡,勒帕吉詩意的舞台就是現實人生的延續,那些破碎的不圓滿更能醍醐出人生的迷人之處。

《癮.迷》

演出|羅伯.勒帕吉X機器神
時間|2016/04/1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觀眾為炫麗的舞台技術所著迷的同時,漫長的換景便成為帶著優雅為面具的戲之停頓,這些橫阻於角色之間的時空,以燦爛得無法理解的方式將角色彈出,更是對作品核心的剝離。(張敦智)
4月
25
2016
儘管在問題的揭露上,《奧賽羅 2.0 / 3.0》出色地透過這些形式而成功提問,但作為一種本身也具有著悲劇性色彩的實驗,它也無可避免地在這樣的自我檢討中,具有著宿命論式的困境。
5月
19
2025
這場畢業製作最珍貴的饋贈,不在於它駛出了多遠,而在於它讓我們聽見:在那個被貴族遺棄的孤島上,卡利班敲打鐵鏈的聲響,正與觀眾席中此起彼伏的呼吸,漸漸匯成同一片潮汐。
5月
18
2025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