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黑暗,藉愛而生《名偵探阿隍》
4月
29
2016
名偵探阿隍(大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06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自2003年開始,大開劇團創作兒童歌舞劇「好久茶的祕密」系列,以台灣本土的傳奇故事為題,本劇為系列之五,取「城隍爺」正義的精神,融以當代流行動漫,呈現熱鬧歡樂,然意在言外。

戲劇滿足人心對正義光明的渴望,劇情總是邪不勝正,差別只在於消除邪惡的過程,勢將魔王打倒,或是改變魔王,本劇則是在行動中發掘並強化了魔王的善,以致於魔王良心甦醒,成全正義。故事從孩子失蹤的事件開始,偵探阿隍與女警阿麗聯手偵查,阿隍擁有超能力,能召喚自然力量施行醫治等,接著兩人發現原來是驚奇馬戲團的魔術師與他的怪物們四處抓孩子,收取孩子魂魄,以達成通往「魔域之門」解救魔王的目的,於前往阻止間逐漸揭露魔術師內心的善性,最後善性壓倒惡,於此解決了危機,成功達成解救孩子的任務。

劇情內涵可引申對於孩子無法順其自然的成長,外界(例如媒體)的壓抑,污染或泯滅有如奪魂,扭曲孩子心智,甚且奪去性命,那種黑暗力量影響如遍及整齣戲,無形控制人心與行動的超能力,以及其中可怕的場景:黑夜森林裡失魂晃盪的孩子最讓我印象深刻。並以不同角度觀看惡行,尋找「惡中之善」,表現惡人並非百分之百,在生活中的小事間不經意對人的關愛,仍表現出小小的善念,良心或許與目標相抵觸,因此是惡人亟欲逃避的,本劇藉由偵探阿隍的鼓勵,讓善念萌芽長大,此非常見的完全壓制打敗惡人的結局模式,這在社會撻伐無動機殺人事件的同時,呼應了那位受害母親所言:「喚回大家對愛的重視」。【1】

在演出中,多著墨在魔術師與他的「怪物們」(狼人,木乃伊,鐘樓怪人,小護士,小丑

),怪物們以愛之名聽從魔術師,馬戲團演出展現了惡的眩目華麗,這些非主流的「醜」角色內在層層撥開,看出內在非「惡」,而是畸形被拒的痛苦。歷史上的馬戲團曾是個集合怪異,畸形人類的展示場,像是怪胎秀(Freak show)為人性獵奇而存在,雖是吸引觀眾,讓他們藉以觀看表演,抒發不見容於世的,正常外表下的「獸性」,卻也是當超過觀看安全距離時,觀眾便避之惟恐之不及的存在,在馬戲團中,這些被社會斥逐的「怪物們」可以互相舔舐傷口,彼此取暖,進而同仇敵愾。劇中魔術師與怪物們的自白,說出了對愛的渴求,面對愛依然不堪一擊的黑暗內在,而魔法師在劇末,戴上血魔甲後,惡靈進入身體,自我的善與外來的惡兩個魂於內爭鬥,喻出人性善惡兩元並存,如何將惡化解即是永遠必須面對的問題。

本劇中對於人的「異化」多有探討,於戲中打鬥時,肢體如電玩角色打鬥那般重複而機械化,以及失去靈魂的孩子有如美國著名連續劇「陰屍路」的肢體動作,另怪物們在魔術師法術控制下,變成招財貓看似可愛無傷,其實竟如殭屍軍隊一般,除了以上肢體表現外,在魔術師與眾怪物終於到達魔域之門前,他們俯伏在地朝拜,反覆呼喊:魔王我們愛你,那種眾人失去重音節的齊聲非常詭異。劇本對於超能力的名稱與描述多有奇趣(如:光明魔法黑暗淨化,天羅地網防護罩,小丑天眼通等等),在台詞中饒口又冗長的魔法施展咒語趣味橫生。本劇融合現代動漫,將兒童的媒體經驗綜合在角色與動作,將陳腔爛調藉由咒語,展現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自信姿態,將其反轉再利用,孩子容易認識角色,然而角色又在如此拼貼中活出自我,這後現代藝術中,揉和後將現成語彙再現之結構運用靈活。本劇切入點不同於有些思考簡易單向的兒童劇,在片段中也諷刺兒童劇中常有的演員與觀眾互動,如戲中魔術師點小孩上台,其實是劇情要收魂魄,並非真的要與觀眾互動,但底下小觀眾還當真的要舉手,但隨即他們也明白,為自己居然當真而發笑。

本劇在內涵裡呈現獨特的視角,不落俗套,讓黑暗自己背叛黑暗藉愛而生。或許因兒童劇的原因,許多描繪並未深入,也隱隱有條界線在那,劇本的思考龐大,七十五分鐘的長度似乎未能完全承載,最後依然是光明的,愛的力量喚醒良心,輕鬆戰勝黑暗,結局較開頭鬆散,感覺匆忙,無加以完整收束,而偵探阿隍在此劇中的表現因反派篇幅較多而削弱。雖為了孩子,本劇黑暗仍未探底,但兒童劇非粉飾太平,仍可承認,面對黑暗而尋得化解的方法,讓孩子看見黑暗並非易事,然在劇場安全的情境下,透過感官體會,透過故事將黑暗樣貌描繪至心裡,除了因此學會保護自己,進而讓孩子對惡有更多層次的思考。

註釋

1、於今年三月發生的「小燈泡事件」,其母發出五點聲明,新聞請連結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329/827155/

《名偵探阿隍》

演出|大開劇團
時間|2016/04/23 19:30
地點|台中屯區藝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
一個大哉問,如何逃出父權體制,及其婆系的代理人?求助於祭品的獨棟紙紮屋,這是已惘然的死後事,《鼠婆太》要凸顯的是快意人生的在世事,也就是甕養白蘿蔔為菜脯及其蛋。事實上,白蘿蔔屬十字花科,不是繖形科的紅蘿蔔,所以不叫white carrot,而叫radish,或可加上white,西方人依據它的日語「大根」俗稱為daikon——閩南語就是菜頭。但無論叫什麼,它就是塊莖類,是這齣奇幻劇的主要符號,而德勒茲著名的「塊莖」(rhizome)思想在此倒是很契合。「塊莖」是某種運作,是相反於樹狀或單一系譜的體系,一種跟域外產生連結或交遇(encounter)的思維,且總是保持差異,或回到差異自身,它有六個運作法則:連結(connection)、異質性(heterogeneity)、增多性(multiplicity)、不定意指的斷裂(asignifying rupture)、製圖術(cartography)以及「轉印法」(decalcomania)——也叫貼花轉印法。就像團名「末路小花」的命名很奇魅,德勒茲把貼花的decalcomania解釋為一種「塊莖」則是很妙用,他這麼講:
2月
09
2024
《乩身》以加倍誇飾的手法來觸及問題意識,討論民間信仰在當代潮流中的轉變:神明文創化、信仰科技化與信眾速食化。在民間傳統信仰中,乩身是跟神明有特別緣份的信徒,作為神明降世所附身的肉體,本來的責任是協助神明濟世救人。然而《乩身》的虎爺乩身沒有特殊體質,也沒有「坐禁」靈修,而是表層意義上的吉祥物般的存在。不只神明周邊可以文創化,地獄會是熱門旅遊景點,枉死城更可以是開party的好地方。
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