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轉譯的複雜化:「深淵」的轉移,與其軸線《女人的和平》
5月
16
2016
女人的和平(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07次瀏覽
張敦智(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系四年級)

《女人的和平》改編古希臘喜劇《利西翠妲》,並且將個人的計畫、衝突,拉高至群體層次,其突顯的是更高張力下人性的拉扯。藉由男性、女性的全稱出發,同時掘深性與愛作為慾望深淵的樣貌,更在這樣的基礎下將相同命題擴大與複雜化,是這部戲主要的價值。

慾望——無論是關於性,或關於愛的——皆以不可見的姿態,潛藏在每個人心中。正因如此,所以從未上過戰場的女人,才可以主導、遏止一場戰爭。但也因為「人人自有『深淵』」,因此計畫本身也體現了其困難之處;「床上罷工」的形式,帶著一點自殘的意味開始,女人本身透過對自體慾望的遮蔽、取消,轉移戰場,拉近她們與男人之間的距離。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時刻,女人相對於男人,進入全新的階段,他們不再只是擁有與生俱來的慾望,而是從深淵的擁有,進入到對深淵的主宰。相較於此,男人自始至終處在為慾望宰制的階段:戰爭、殺戮、愛慾。然而慾望帶來的衝動與能量,終要比不過可以掌控慾望之人。這是屬於女人的堅毅與智慧。

而戲的意義不僅止於此。作為古典——現代的翻轉,《女人的和平》包含了更細節與立體的延伸。在戲的後段,女人陣營中出現同性戀者,她們在計畫啟動的階段扮演關鍵帶風的向角色,因為對自己不構成威脅所以支持計畫。劇本因此從英雄式的悲壯,被轉移到更細膩的、對現實的拓印。和平從何而來?若把這個環節獨立起來,將它跟小次郎、山吹的戀情對比,會形成一套相輔而成的映照關係:它們顯現出英雄情節喜歡隱藏的弱點(以造就壯闊的犧牲氣息),翻轉出人的普通、人對深淵的無法克服。行動的成功,倒頭來並不是因為英雄氣魄,而是另一種獨特的深淵,存在的必要。

我們可以從戲裡拉出許多軸線對深淵的觀察。包括男人——女人、戰爭——家庭、同性——異性等,甚至包括了本戲力求的觀——演互涉。當把持深淵的女人們詢問觀眾比起戰爭,是否比較想看山吹跟小次郎的戀愛,而觀眾欣然鼓掌的同時,劇場作為事發現場,同時顯示兩件事:一,是深淵同時存在於觀眾身上,戲劇因此是有效的(而非劇本的自彈自唱);二,是事件本身具現化出深淵巨大的樣貌。它是跨界的、無孔不入的。在劇場裡,它可以跨越舞台/觀眾間的距離,而呼應戲的末段,狡猾殯葬業者和軍火商指出:戰爭隨處可見、並且唾手可得;出了劇場以後,深淵更可以跨越國界與時空,作為人類的本能而存在著。愛的深淵如此,慾望、權力的深淵更是如此。

而來到劇末,眾人換來了最終的和平,他們歡聲合唱,要把和平分享給死去的小次郎。這是本劇的最後一個深淵:屬於時間的深淵。透過這個結尾,看似已經梳理清楚的命題瞬間滾出下一個更大的疑問:並未得到和平的人,難道有可能分享這個事後得來的和平嗎?事件的最後,畫面回到一種粉飾太平、大而化之的傳統;散場時,演員與觀眾依次離去,但牆上仍大剌剌畫著對小次郎、山吹心中和平圖像的否定。雨傘下的成雙成對的名字,與覆蓋其上紊亂的紅線,無論創作者有意、無意,都在此宣告了此問題的誕生。深淵滾深淵,我們要如何把和平與平靜,還給亡者?這是無論當代臺灣或國際都正面臨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穿過時間的不可逆,讓正義從逝去的現場歸來——或許無法還給亡者——但重新現諸於現實?所有人對該圖像的背離,成為本劇最終留下的提問。

因此種種,《女人的和平》在多重意義上,皆應視為一部複雜的戲劇。它在經典轉譯的範圍裡提出了巨大的嘗試與成果。戲劇作為理解、與向現實提問的媒介,在相同的命題內,流山兒★事務所與樂塾劇團的演出描繪出具體、細膩的規劃與意圖。透過當代環境,加以深掘、並持續追問,正是經典重演的意義、與精神所在。而熟齡演員們貫徹全場的自在歡笑與活力,更突顯現出作品對主題之掌握、與從容。若悲傷是受挫的展現,那麼喜劇在此體現出其本質上的昇華:或許歡笑之處,才有理解,理解之餘,才談及包容、思考,以及對現實的解決之道。

《女人的和平》

演出|流山兒★事務所+樂塾劇團
時間|2016/04/30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打破性別二元分界,拓展情慾面向,此處所進一步挑戰的,是不論古時或現代社會上對於性別定義的制約,可說是顛覆中又見顛覆。此戲的重塑,對於當今這個戰爭無所不在、提倡性別平權的年代來說,別有一番弦外之音。(吳政翰)
5月
09
2016
觀點不斷被建立,卻又一再被打破翻轉,讓全劇遊走在豐富多變的視野間。正要踏入說教的泥沼裡,瞬間在笑鬧諷刺中顯得輕盈;明明是突發奇想的瘋言瘋語,卻真實地好像說出了什麼殘酷秘密。至於那些語言說不夠的,就讓音樂來完成吧!(白斐嵐)
5月
04
2016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