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裡戲外,洋溢生命熱力《女人的和平》
5月
09
2016
女人的和平(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67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2016/04/30 14:30

繼上回廣受好評的《義賊鼠小僧》,流山兒★事務所再度來台,結合了樂塾劇團團員,推出新作《女人的和平》,改編自古希臘喜劇作家亞里斯托芬尼茲(Aristophanes)經典之作《利西翠妲》(Lysistrata),延續前作角色錯雜、調度多變、節奏明快、喜感鮮明的風格,甚至更進一步地,幾乎以歌舞劇的方式呈現,不僅賦予古典歌隊地位一個全新的現代樣貌,豐富的視聽元素也增添了喜劇敘事中十分關鍵的音樂性,為這齣戲增色不少。

《女人的和平》大致依循原典骨幹,加以精練內容,增速戲劇節奏,並且注入當今社會的時代精神,與現代對話。依當時戲劇規範,古希臘喜劇中總有個異想天開的「妙想」(happy idea),以亞里斯托芬尼茲《利西翠妲》為例,其妙想來自於,面對當時境內兩國爭戰多年,傷亡不斷,全希臘女性以「性罷工」作為武器,拒絕行房,以對抗諸位好戰的男人們。此妙想,將兩國之間的浴血之戰平行於男女之間的性事之戰,爭鬥你我及權力交換的場域從沙場移至床笫,於是國家大事被比擬成生活小事,公共對上了私密,反襯出人性不停爭鬥的荒謬狀態,並且藉由讓女人掌握兩性關係中的主導權,顛覆了傳統父權社會男尊女卑的既定框架,所生成的權力位階翻轉,即為此戲之喜劇性所在,而不在於台詞有多搞笑。更深入地來看,角色身處情慾難耐的困境中如何反應、如何接招,介於國家尊嚴與生理需求之間的兩難,這體制與個人之間的拉鋸,即為戲劇感之所在。

相襯於國家群體陽剛而秩序的表象中,內在所自由流動且無法抑止的人類情慾成了反差,《女人的和平》的改編更延伸此反差概念,翻轉一般對於男人或女人的社會刻板印象,比方說劇中多了女同志的角色設定,以及理想丈夫形象不再只是威權到底的男性,而是白天在外工作賺錢、晚上回到家後編織手作樣樣來,消融傳統家庭角色分工,打破性別二元分界,拓展情慾面向,此處所進一步挑戰的,是不論古時或現代社會上對於性別定義的制約,可說是顛覆中又見顛覆。此戲的重塑,對於當今這個戰爭無所不在、提倡性別平權的年代來說,別有一番弦外之音。

劇中穿插大量歌舞,曲風多變,畫面活潑,轉場流暢,多層次的調度不僅豐富了整體視聽音樂性,亦加速了喜劇節奏,更添趣味。開場一片漆黑,傳出曖昧不明又引人遐想的呻吟,以為是翻雲覆雨的纏綿,沒想到只是兩戀人離別之前的告白,這「前戲」的聲響,即刻定調了本戲的性愛主題及喜劇色彩。爾後的正戲,也幾乎由音樂推動,風格多元,主題分明,建立起各段迥異相間的氛圍,同時舉手投足呼應音樂律動,有眾人暴雨生信心的勵志歌、行動蓄勢待發的進行曲、反諷戰爭成為搖錢樹的軍火商與殯葬業者之歌、改編自搖擺樂名曲《Sing, Sing, Sing》的歡樂歌舞、略帶挑釁揶揄意味的饒舌歌等,懸疑不安之處則用了皮耶佐拉的探戈曲,讓節奏更加緊湊。此外,諸多歌曲也以中文演唱,包括傳遞綿綿情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表達團結聯合的《流浪到淡水》,以及某首傷感哀愁的抒懷小曲,不僅進一步地拉近了與台灣觀眾之間的距離,也使得全戲聲景更加繽紛多彩。樂與舞,既是推動喜劇的催化力量,亦如喜劇的回音餘響,音符錯落之際,消弭了各族群、各階層、各性別之間的界線,交融彼此。

不過,此劇最令人耳目一新之處,不是文本改編,亦非歌舞新詮,而是泰半年過六旬的卡司陣容。相較於一般青壯年選角可能有的理所當然的血氣方剛,這些高齡演員們演繹劇中情慾奔騰的眾角色,反倒散發出了一股盡情擁抱生命泉源的鮮活熱力,即使載歌載舞時偶見參差,但其努力克服身體限制的堅持,在在發揮了這劇本除了反戰維和之外,所蘊含的另一層核心價值:拋開一切束縛,勇敢熱愛生命。

《女人的和平》

演出|流山兒☆事務所+樂塾劇團
時間|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女人的和平》在多重意義上,皆應視為一部複雜的戲劇。它在經典轉譯的範圍裡提出了巨大的嘗試與成果。透過當代環境,加以深掘、並持續追問,正是經典重演的意義、與精神所在。 (張敦智)
5月
16
2016
觀點不斷被建立,卻又一再被打破翻轉,讓全劇遊走在豐富多變的視野間。正要踏入說教的泥沼裡,瞬間在笑鬧諷刺中顯得輕盈;明明是突發奇想的瘋言瘋語,卻真實地好像說出了什麼殘酷秘密。至於那些語言說不夠的,就讓音樂來完成吧!(白斐嵐)
5月
04
2016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