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的切點《一場關於親密的冒險》
7月
24
2016
一場關於親密的冒險(三十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9次瀏覽
余祐瑋(國立中正大學外文系大三)

「每個人對親密的尺度、界限、需要都不一樣。」

《親密》的結構由兩首音樂切分為兩段。把《親密》視作一個形而上的圓,第一段是在圓外碰撞,像亂流,透過強悍或柔軟的身體、透過輕佻或慎重的態度,試探彼此。第二段,加壓到了某個程度,像一條切線只切過圓的一個切點,由此進入圓的內在親密空間。

蘇品文的創作,經常牽涉到個體性的探討,個體所具有複合多樣且專屬的特性,是如何在群體中發揮作用。開頭每位舞者魚貫排列,用自己選擇的策略吹起一顆小汽球。不講究精準,每個人面對不同方向,紊亂地跳著群舞。這些開頭的鋪陳都象徵了獨立的個體狀態。接著是編舞家慣用的繞場移動,不只再一次界定舞者與舞台的空間、收束觀眾焦點,也表示「我接著要說些什麼了」。舞者們脫去衣服玩野球拳,露出的肌膚,床頭燈的溫黃色調,用不同語言說的「北風與太陽」寓言,讓《親密》除了觀念上的捕捉,更傳遞了一種視覺與聽覺外的溫度感。

從下舞台,肌膚與肉體開始碰觸、撫摸,其中一名女舞者像被半挾持般到右舞台的白幕,在眾人的簇擁搔癢下表演失序的歡愉。一顆大大的氣球被傳遞,來回推擠到另一名孤立的舞者身上,衝撞、層遞、亂流、醞釀,爆炸,切點。進入親密的圓。像是前面的激情緩和下來,舞者從中找到一致的和諧,兩兩下巴平衡,替對方重新穿回衣服。如此刻意的劇變,很考驗舞者的狀態銜接,執行上也讓人感覺有一點點生硬。但接著長長的跳繩從下舞台被拉出,配合側光照在白幕上成搖晃的影,跳繩大賽。繩子製造出的空間就是親密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有人來,有人走,偶爾一起跳繩,偶爾剩自己一個,偶爾有人出包,就不計前嫌再努力一次。人與人的流動,既保有自己的空間,又互相協調,緊扣了親密的意旨,又在預料之外,是整場演出最驚喜的地方。

編舞家已說了,這支作品,是想找到陰道與陰莖之外的親密,因此我們便透過這兩者親密間的差異,去更理解編舞家想傳達的觀念是什麼。對比於愛和性,需要投入更高程度的關注和精神,親密有時只是一種「純粹的理解」。這種「理解」不過度用力,不因語言和距離而隔閡,而是理解了個體差異,彼此流動所達成的和諧狀態。《一場關於親密的冒險》用了許多幽默活潑的元素,色調幫助意象營造,音樂輔助能量變化,表演者們雖不是專業舞者,卻因為偶爾的生硬,讓親密的冒險有空間傳達更像活著般的生命力。

《一場關於親密的冒險》

演出|蘇品文
時間|2016/07/16  19:00
地點|三十沙龍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