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的並置《在一起》
9月
28
2016
在一起(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0次瀏覽
吳孟軒(專案評論人)

由臺北藝術節促成、台灣蒂摩爾古薪舞集與紐西蘭黑色優雅舞團共同製作的《在一起》,由兩團舞者共同的群舞展開,爾後則依序演出台、紐各自編創的片段,最後再回到集體的群舞作結。然而,是否在一起跳舞、或共同參與一個製作,便等同於「在一起」的狀態?的確,這問題如同評論人劉純良所言,實在無法輕言妄定,畢竟沒有人規定「一起」需要等同於相似的身體語言,但當兩方如此不同的身體意圖被擺在一起時,在觀看上,便難免會產生對「在一起」所指含義的疑惑【1】。事實上,在此前後一起跳群舞、中間各自演各自的舞作中,與其概括地說兩個舞團因為這樣「在一起」,不如說,兩方在一起、於是顯現出差異。換言之,《在一起》是差異的並置,而兩者最大的不同,便在於舞者的身體質地。

在蒂摩爾古薪舞集所演出的片段中,可以看到編舞者巴魯.馬迪霖不斷地將數個動作重組編碼,形成單人、雙人、群舞等不同的片段:頭胸胯膝一個個螺旋畫圓的分部控制(isolation),手指末梢帶動手掌與單支手臂的蜿蜒動作,由臂膀帶動雙臂如波浪般的流動,雙手搭肩並由手肘帶動重心的轉換,以雙手手指交疊產生繞行的線條,以及將排灣族傳統舞蹈的步伐作為舞者的踏步與移動。從這些動作的選擇與排列可知,其不僅具備著對身體部位的結構邏輯,每個片段的動作組合也皆是由動力連接為基礎,舞者的動作質地則下沉、綿密,每個動作都具有清晰的啟動點,並以此作為帶動身體流動的原則。然而,不同啟動點的轉換在迅速變化的動作與片段中,時常不時地產生搖晃與消失,舞者有時便流於做動作,氣息也因此紊亂。不過,整體的圖像仍是流暢的、呼吸的,且富有曲線。

如果蒂摩爾古薪舞集的舞者是水,紐西蘭黑色優雅舞團的舞者便是鼓;一個在電子音樂與吟唱所暈染的聲響空間中,如水彩筆般劃出一個個的線條,另一個則是在手打鼓、爵士鼓、掌聲等節奏性強的聲音裡,用大小與強弱不一的力量構成點描畫。節奏,是紐西蘭舞者的基底,由單個零碎的動作拼裝成為舞句,並不時穿插著碎動、抖動與擊掌,如同在正拍之間置入各種細密快速的反拍,而舞者不時冒出的語言,在聲調上也頗具參差的節奏感,為整體節奏的聲線豐厚不少層次。紐西蘭舞者們敏捷地在空間中穿梭,毫不囉唆地旋轉、凹折、跳躍、伸縮,速度飛快但卻不是如台灣舞者般由動力與動作的啓動點帶動,而是如同停格動畫般,將一個一個斷裂的動作迅速果決地切換再切換。

於是,從外面看紐西蘭舞者的身體,便無台灣舞者的「一體感」—每個關節與骨骼皆連結著肌肉、重量與呼吸,紐西蘭舞者的每個身體部位像是都各自獨立,彼此之間雖具有協調性,卻無從內到外的某種連貫性。此種獨立性也反應在紐西蘭舞者多是「站」在地板的表面上,與地板沒有連接,而台灣的舞者總是「沉」到地板裡,追求人與空間的合一;紐西蘭舞者與夥伴們的關係是彼此各自獨立、再由個體組合成群體,台灣舞者則是從一開始就因呼吸與動力而連結成集體;紐西蘭編舞者讓舞者身著日常的衣服、代表著個人,台灣編舞者則讓舞者身著簡潔線條的連身服裝,以能更清晰地集體展現出動作流動的樣態。

然而,兩者差異甚大的身體質地,在此作品中並無激盪出深層的對話,而僅止於將彼此的異質性陳列並置。在演後座談中,雙方皆提到,彼此真正聚在一起工作的時間,只有僅僅三個禮拜,許多時候編舞者甚至需在開會中用語言討論,而無法用身體真的跟舞者工作。如此一來,也就難免《在一起》實則為「一個舞作、各自表述」【2】,讓「在一起」僅是字面上的意思,而非不同身體、不同國家、不同脈絡之間共生共存的狀態。對此製作期程的問題,由於我對臺北藝術節進行國際共製的流程並不清楚,故無法評價,但我個人猜測臺北藝術節將兩者放在一起的初衷,應是希望兩地的原住民舞團彼此可以碰撞出什麼火花,而不是僅止於生產出一個作品。然而,就結果論,最後的確是往生產式演出的方向前去,而無從在作品中看到兩者的差異所產生的誤讀、翻譯與理解等細緻的交流過程。

在壓縮的製作時程裡,顯然兩個舞團並無充裕的時間與空間,彼此共同完成一個「完整的」作品,因為無論是既存的演出形式,或是兩團的編舞者交換為彼此編舞、同樣的作品讓不同舞團的舞者跳、或將舞者的組合打散重組(如用三個台灣舞者與一個紐西蘭舞者跳台灣的作品),只要是身體的工作,就需時間的磨合與累積(尤其又是差別這麼大的身體)。不過,也許可以轉而呈現的,是「工作中」(Work in Progress)的過程:兩團舞者為彼此上課,討論如何暖身、如何帶動動作、如何尋找動作,或是兩位編舞家相互討論對當代原住民舞蹈的看法,並與舞者們進行身體示範......等等。畢竟,兩者的身體質地確實差別甚大,其中又處處隱含著不同文化脈絡、社會環境、訓練背景的影響,若能誠實地承認彼此的異質性,並看見文化性對身體的種種刻痕,則會比一再重述「在一起」的親密,而更來得真實與動人。

註釋

1、見劉純良,〈各自表述的共製《在一起》〉,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1413。

2、見徐瑋瑩,〈文化差異/養分的各自表述《在一起》〉,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1410。

《在一起》

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黑色優雅舞團
時間|2016/09/23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除了頭尾確實由兩團團員一起演出外,中間的兩大部分的各自表現,缺少銜接的因子,也加深了雙方的隔閡,雖然各自彰顯了獨特性,卻也少了水乳交融的契合。(戴君安)
9月
28
2016
以現代主義式、抽象化作為方法精練動作,甚至是朝向現代劇場精緻化藝術邁進的一途。但,若只是動作如何邏輯,或只是文化如何鑲嵌於動作中,是否可能失了「空間」。不僅是編舞上的空間運用,是意識到自己身處何處的空間感,對於時間、環境、脈絡等不可見的空間感。(樊香君)
9月
28
2016
台灣的舞者加入剛才舞台上的留白處——沒有舞者身體的光圈之中,這似乎也象徵著一個融入的儀式,兩組的團體形式互動,似是遊樂、也是混種,最終在此段落開始的環形光圈中,靜止結束。(張懿文)
9月
28
2016
一個節目,兩套說明,正如舞作中的各自表述。各自表述,可以說明彼此呈現的視角,卻未必可以豐富彼此的視角。在這個製作中,我看到了兩個視角,但似乎沒看到太多積極的「對話」或「傾聽」。(劉純良)
9月
26
2016
雙方不論是舞創風格、身體文化、動作技術都難有交集,其結果凸顯了兩團差異性的舞風很勉強的被擺置在一個作品內,呈現出「在一起,卻又不在一起」的困境。(徐瑋瑩)
9月
26
2016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