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記到擬制——谷崎潤一郎官能合聲《 卍》
11月
25
2016
卍(再現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1次瀏覽
印卡(專案評論人)

市川昆1959年曾經改編過谷崎潤一郎的《鍵》,當時翻拍作品與原作付梓時間並未有太多的間隔。最近由再現劇團透過改編《鍵》的嘗試,導演葉志偉所選再現的時代氛圍則帶有點趣味,例如唐賢(莊雄偉飾)從年齡算來這齣戲的時間被設定在民國七十六年,西元1987年間。這齣戲雖然不直接討論政治,但這個年代的設定,並且讓性主題化的過程,時間點恰好是臺灣的解嚴時刻。類似將性重新作為與政治時代關連的作品前些日子還有藝術家蘇匯宇的錄像作品〈超級禁忌〉。再現劇團的改編是否與市川昆作為社會派導演之間的關係我們未能得知,然而時代設定的曖昧頗能與臺灣當時的感覺結構比較。

谷崎潤一郎的《鍵》此書在日本出版除了造成當時社會騷動,《鍵》也因而成為了私小說重要的作品。從歷史來看,日記與小說的關係起於小說對於日記體的模仿,也就是原本不具備讀者成分的應用文體因為挪用、擬制而產生了一股對於個人、乃至社會觀看的慾望。谷崎潤一郎的《鍵》的情節透過日記或多或少把小說在歷史中的慾望,也從而發明了一種觀看的可能。這種窺看的慾望,在再現劇團在舞臺設計中,利用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與三樓將觀眾一分為二,透過了廣播耳機對於看不到的演出畫面以音聲播放也有著重新打造觀眾感官的意圖。不過在這幾年來劇團開始使用錄像工具,再現劇團這一次的錄像使用值得放在私小說文類轉變的框架中,再仔細討論一般。

再現劇團的改編設定,唐賢是大學文學教授與妻子李玉秀(柯念萱飾)育有一女唐敏(李玟瑤飾),衝突事件起於,唐賢介紹了自己在學校授課的學生林德明(黃民安飾)給自己的女兒。這看似相親的過程私底下卻計謀了一樁重新誘發妻子玉秀情慾本能的計謀。這個計謀一方面透過了日記書寫著這個計畫,有意搓合女兒跟學生感情過程的同時,也讓玉秀重新感受到這位準女婿的男性魅力。這一場弄假成真的計謀,在劇場中真真假假的窺看被攝像鏡頭取代。雖然這一場戲利用著許多感官科技的幫助有時鏡頭所呈現出的窺看意圖被掩蓋了,但是從日記到小說的發明,再現劇場的表演鏡頭代替演員目光觀看的戲分倒是相當成功地在戲劇空間中產生一種觀看的間隔,與私小說的構造呼應。這些影像投影到窄仄的電視螢幕使得觀眾察覺到窺看的本質。

再現劇團的設計中包括著父版與母版,讓觀眾先後可以從唐賢以及李玉秀的角度看待這些角色之間的互動,雖然觀眾必須看同一個劇碼兩次,雖然觀眾可以更清楚地發現兩個版本中角色如何在假戲真作中產生這個畸戀的結局,但或許如果在有更多成本與排演時間考量,或許如何避開演兩齣戲,而是作為在上下樓兩個空間演出一場多角度觀看的劇碼會更具挑戰性。不過正如先前所說的,這齣戲對於攝影鏡頭的使用,可以進一步讓劇場人思考攝影機除了像莎妹劇團《理查三世》可以用來作為一種舞臺外在場觀點的延伸,再現劇團這一次的嘗試倒是說明了觀看的多面性,攝影機在現代社會的分化以及攝影機背後的人在這一齣改編中透露了許多可能性。

臺灣的解嚴年代正是社會運動興起的年代,這齣戲雖然時代指涉相當隱晦,但從健康寫實展開成谷崎潤一郎《鍵》的感情結構,這齣戲從跳出技術層次上也有著不差的表現。雖然健康寫實到花系列都是臺灣戲劇的過去式,但重新探問二十一世紀的戲劇怎麼重演某個時代的感覺結構並且挑起特殊的觀眾反應,或許是下一步的挑戰了。

《 卍》

演出|再現劇團
時間|2016/11/06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