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的連結《4》、《8》
12月
16
2016
陶身體劇場(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04次瀏覽
賴郁旻(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大學部)

陶身體劇場的藝術總監暨編舞者陶冶2011年開始以數字命名「數字系列」舞作,風格獨樹一格,跳脫刻板存在的身體律動。這次在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作品《4》、《8》,都是延續他數字系列的創作思路,在有限的空間及隊形裡,發掘身體不一樣的可能性,並經由不斷的重複與疊加,形成數字系列的純粹舞作。然而,兩個舞作的呈現方式卻非常不同,給予了觀眾很不一樣的視覺衝擊。

《4》這支舞作,從開始到結束舞台上的四位舞者都維持著菱形的形狀,但彼此之間卻沒有互相接觸,以圓為動作的基礎,整齊有序的進行重心的轉換和位移。四位舞者看似在各自獨立的空間裡舞動著,不接觸到彼此,卻默契的做出相同的動作,維持相同的隊形,彼此之間像是有著無形的力量,隨著無形力量愈來愈多的凝聚,四位舞者的動作幅度也跟著加大。

舞台上只有一道光照射在四位舞者身上,舞者以頭、胸、肩、臀、膝、踝等部位,以圓為基礎流暢的做出不同水平、方位的動作,像是把關節設定成一個一個不同的骨牌,一個關節畫完一個圓,才接著帶動下一個關節繼續畫圓。舞者的手部動作,右手多以肩的轉動,左手則以整隻手的手臂為主,編舞者也因此在服裝設計上,將右手設計為短袖,左手設計成長袖,凸顯了兩者的區別。音樂中,提琴流暢的旋律加上較有節奏性的人聲,就像舞者動作的質地,雖以流暢的圓為基礎,但也有突然地停頓或動作的重拍,就像是文章中的標點符號。

《8》這支舞作,從開始到結束八位舞者都排成一條直線並且躺臥在地板,舞者肢體呈現的空間,也從原本站立時的360度,變成平面狀態下的180度。在這樣的限制下,舞者能夠去尋找不一樣的身體元素,更主要的是帶給了觀眾視覺上的刪減。舞作中的動作不斷的重複並加疊,主要在胸口上下、左右的畫圓。當舞者的頭部朝上舞台頂起胸腰,胸口的高度完全遮擋住舞者的頭部,舞者的胸口像是一坐小山丘綿延至雙腳的平原。當相同的動作舞者的頭部朝下舞台時,可清楚地看見舞者的頭輕輕地頂著地板,卻遮擋住了延綿至雙腳的平原,編舞者利用此不同方向的呈現,讓觀眾有刪減掉舞者的頭與腳的視覺,呈現了兩種不一樣的面貌。

身穿綠色緊身衣的八位舞者,井然有序地躺在白色的地板上,一開始只有胸口的上下起伏,漸漸加上了左右和半圓的環繞,像是連綿起伏的山巒,不斷流暢的重複著。加上了膝蓋的彎曲、身體不同的力度和方向,舞者在軀幹方向的轉換時,在不被觀眾覺察的情況做小範圍的位移,當八位舞者透過感受彼此呼吸,那整齊劃一的動作和方向轉換,就像百葉窗扇葉合起的軌跡。舞者的雙手從開始到結束,都是緊貼在身體兩旁,似乎在呼應著這個被限制空間,軀幹不斷重複則有一種被既有的規定框架、束縛住的感覺,加上了力度和方向後,感受到舞者想要打破這些規定的框架與束縛。

這是我第一次看陶身體劇場的作品,這次將《4》與《8》兩個作品放在同一場演出裡,也讓兩者呈現了強烈的對比,《4》的作品以大動作和位移為主,並注重從頭到腳個部位關節的連動性,而《8》呈現的只剩下舞者的軀幹,感受到舞者在舞台上身體是更安靜更緩慢的。在看完演出後,對於這樣的編舞方式和舞者身體的能力都讓我印象深刻,舞者在臺上不僅呈現的動作是一樣的,就連身體控制的能力、舞蹈風格都在同一個水平,無特別凸顯的舞者。編舞者對於舞作沒有特別說明舞意,舞作中也沒有過多的動作,以簡約主義為創作的基礎。現代的創作中,大多以獨特的創作和個人與眾不同的舞風為大家喜愛,在這樣的環境中,陶冶簡約的作品風格,我認為也是個非常獨特的作品。

《4》

演出|陶身體劇場
時間|2016/11/12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論是複雜的路線、還是動作的位移,始終保持著同一菱形。這是這支舞給予這四位舞者最難的考驗,在動作的一致性以及動作不斷持續的情形下,舞者如何在菱形的限制內保持相同的動作路線。(陳諭瑋)
12月
20
2016
四邊形的總和在舞台上看似孤獨,但因為孤獨的總和讓他們相互依偎著,肢體所建構的點線面依舊相聚了,總和集結孤單的重量,呈現出了一個孤獨的總和。(盧子涵)
12月
17
2016
透過新型態的中國式抽象舞蹈,表達出對中國抽象藝術的再思索,並加入了西方極簡主義和科學抽象思考的數學元素,在精準的計算、重複與推疊中,將身體純粹形式化,充滿理性思考的科學邏輯。 (張懿文)
11月
16
2016
從「樂器」換成人聲,搭上非樂譜標記音性的大提琴樂,你想起了陶身體劇場在北京的排練場,街坊的環境之音穿破在具有肢體累積的文化底藴中的現代舞,多重的文化樂聲,混搭成一個人存在于當代中國的某種孤獨之境。(鄭惠文)
4月
28
201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