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在場與慾望的流動性《兒子》
3月
07
2017
兒子(愛慕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7次瀏覽
楊婉儀(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愛慕劇團《兒子》巧妙地利用演出場地的空間狀態,呈顯出母親、兒子與兒子女友間的情感關係。

在院子劇場這一鹽埕舊建築的二樓,12位觀眾集中坐在前方客廳與後方房間之間的小空間,被夾在兩個舞台中的觀眾,彷若介於母親與女友之間的兒子,置身於兩股慾望的夾縫之間。兒子,這個被母親及女友慾望的對象,表面上看來似乎是三人中唯一有選擇權,可以決定究竟回母親家還是回女友家的「主體」,但事實上,當選項已然確立,所謂的選擇不正是無所選擇?就好像懷孕的女友所意識到的:無法被決定的出生已然預先決定了人的命運。這一看似得以卻又無從選擇的「主體」,彷若一個在場卻缺席的虛位,如同兒子承受著朝向他而來的母親與女友雙重慾望的衝擊,不想承受卻又無力推開,無法選擇卻又必須選擇。而彷若兒子處境的觀眾,被夾在兩個舞台間的黑暗角落如缺席的在場者,體受著無從選擇的無力感與被欲望包圍的焦慮與不安。兒子的無能為力映射如同觀眾的只能旁觀。

與兒子一般如缺席的在場者的觀眾,彷若處身於三人的慾望之流中。在演出的過程中,演員隨時可能從觀眾旁邊的兩個樓梯離開或出現。慾望與情感流動於觀眾身邊,環繞也纏繞著觀者,使得只能旁觀的人卻無法輕鬆地置身事外,也使得觀者無法輕易地將自身投注於劇中情感的任何一端。沒有辦法簡單地選擇,讓判斷被懸置,使得無法往外投射的感覺反轉向內。在幽暗中所觀看、所體會的究竟是甚麼?就彷若舞台角落裡放置的一面鏡子,在不同的位置上的觀眾透過鏡子的反影將看到不同的片段。鏡子所映照的,是「一場」戲?或是「十二場」戲?或者觀者與演出者已然召喚出內在更多的複雜?而鏡子所反應的,是戲中的人物?或者是殘留在觀者內部的某些影像殘片?這些或外或內的殘影所拼湊出的複雜,同時將舞台從鹽埕區的院子劇場,帶到了每個觀眾所各自經歷的不同時空。就如同置身二樓的觀眾,也同時透過攝影機看到了一樓,看到了劇場之外的街景。

慾望,是愛也是控制,是綑綁也是鬥爭,是母親幫兒子擦藥,肌膚接觸時厚重而內蘊彷若覆蓋一層厚厚包裹的情感,是女友與兒子纏綿悱惻卻欲拒還迎的充滿張力的糾葛,也是兒子無從選擇卻也無法抑制的無可奈何。三個原本各自寂寞的慾望之流,最終匯聚,就好比充滿開放性的舞台,隨時等待著開展出不同的可能性。而在這舞台之間穿梭的,或者不只是演員,觀眾內心所映照出的慾望,或者也隨著角色的身影或聲音,重新在觀者的內心粉墨登場。而這些回應著每個人內心渴求的影像,在如幻如真中賦予了觀者再次體驗過往生命的可能性。

《兒子》

演出|愛慕劇團
時間|2017/02/16 17:30
地點|院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