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中的舞蹈猜謎遊戲《為你跳支舞,好嗎?》
4月
12
2017
為你跳支舞,好嗎?(高雄市文化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5次瀏覽
徐瑋瑩(特約評論人)

高雄春天藝術節邀請英國柯倢舞團(Janis Claxton Dance)藝術總監柯倢帶來英國籍安德琳‧歐蕾瑞(Adrienne O’Leary)、西班牙籍阿爾伯特‧葛夏(Albert Garcia)與臺灣年輕舞者林憶圻、古殿強,於高美館開演六場(駁二特區二場)五十分鐘的免費演出。以愛為主題的雙人舞迴旋於高美館偌大空間中,讓舞蹈藝術不再高坐於劇院舞台,而免費開放給聞名而來或不經意巧遇的觀眾,也拉近舞蹈藝術與大眾的距離,增加舞蹈藝術公共性的可能。《為你跳支舞,好嗎?》以大眾易接受且貼近日常生活的主題「愛」為基調,透過舞蹈呈現愛、情過程的焦慮、歡愉,與藕斷絲連的細膩情感。

《為你跳支舞,好嗎?》,英文題名為”Fragments of Dance”。就舞蹈內容而言,顯然英文比中文貼切。這是一支以愛為主軸的舞蹈,分段的小品呈現差異性的雙人關係,因此英文標題貼切的點出舞蹈意旨。極為吸引人的中文標題《為你跳支舞,好嗎?》,則隱含有舞蹈與觀眾互動的可能,但這並非是此演出的核心關懷。舞蹈沒有向觀眾發問,也沒有與觀眾交流(即使是眼神的交會也沒有),各舞蹈片段的設計自成一格。除了閃避被舞者踩到的危險外,觀眾在每個小品段落被設計為靜態的觀賞者。有趣的是,編舞者雖然沒有將觀眾設計成舞蹈的一部分,然而演出時觀眾參與其中的反應卻為演出帶來無預期的效應。

演出以雙人舞為主軸,分幾個段落進行,男女、女女、男男的雙人舞,加上台灣與外國舞者的互搭互換形成主要的舞蹈結構。雖然各段的音樂與舞蹈展演空間有異,但是動作質感與編排並無太大的落差;雙人舞以接觸即興的托舉、互拉互推,或相互依靠、分離為主。各段舞蹈在雷同的動作色調中求細節與情感傳達的差異。老實說,習慣看劇場舞蹈藝術的我很難將目光聚焦在進行中的舞蹈上,因為周邊有太多令人分心或干擾的元素。再者,是對節目單上宣稱打造屬於展演場地獨一無二的作品之期待有些許的失落。

在台灣,目前表演藝術的舞台已從劇場、演藝廳向日常生活場所分化,只要經過人為設計表演,任何場所都能是潛在的舞台。台灣的舞團已經舞過在地的公共、私密空間至少有:商業展覽館、廟宇、舊鐵道倉庫、家具產業博物館、游泳池、電影院、美術館、台南樹屋、衛武營老榕樹下、自家住宅、旅館房間。編舞家選擇特定空間創作為了是打造屬於此空間量身訂做的作品。然而,《為你跳支舞,好嗎?》的設計並不見這樣的企圖。

舞蹈展演始於高美館入口處的長條椅,接著進入一樓大廳,再到《萬曆萬象—多元.開放.創意的晚明文化》特展展覽室,再移位到大廳前與後側,再到大廳二樓走道,接著下到一樓大廳結束。大部分的舞蹈片段發生於一樓大廳的寬敞開放空間。大廳中的大樓梯、牆壁、展覽室入口的和室座椅、大廳後側的柱子與圍繞四周的椅子等潛在舞蹈空間,都非展演之處。舞作的編排聚焦於舞者與舞者間的互動與張力,然而舞者與周邊環境的關係並不明顯,也罕有與環境或觀眾互動,特別是在《萬曆萬象》晚明文化展覽室的雙人舞,更顯出中西、古今文化的衝撞。可推想舞蹈創作過程並非針對高美館的環境編創,而是可隨機在不同空間進行的表演。然而,即便演出與宣傳不完全吻合,演出過程中還是有來自觀眾無預警的行動所造成的驚喜與意外,而這些偶發事件增添了舞作的趣味性,也使這次的演出別具意義。

有別於進演藝廳(身體)得以安靜穩定坐在觀眾席觀賞舞台上發生的一切,《為你跳支舞,好嗎?》則要觀眾隨著舞者移動於場景與場景間,而這個移動過程,往往來的又快又急。快、急,在於觀賞者總不願落於人後,希望搶到觀看下一場表演的好位置,於是大家快步蜂擁的移動,此過程讓擠身於人群中的我內心感到焦急,也容易在過程中被踩被撞。雖然場景變換過程不乏觀眾移動時的擁擠與大夥情緒上的急躁,其中卻有猜謎遊戲的趣味,因為觀者不知道下一段落的演出發生於何處,於是跟隨著手提式音箱希望找到有音樂就有舞蹈的場景。偏偏編舞者柯倢對觀眾開了個玩笑,手提式音箱不只一個,於是當一大群觀眾隨著舞者與音箱步入展覽室內,演出卻在大廳二樓的走道上發生。這對於急著看到演出的觀眾可能覺得被擺了一道心裡不舒服,但是就整體作品的設計卻有令人玩味之處:一邊是一群跟著音箱消失於展覽室的觀眾,一邊是在二樓展開的舞蹈展演。觀眾繞了一圈終於發現演出就在眼前,好似一場捉迷藏遊戲。

公共空間中免費演出的舞蹈,少了劇場神奇的魔幻效果,拉近了觀眾近距離觀賞舞者舞動的機會,使得舞蹈藝術不再是遙遠、難以親近的活動。當一群觀眾聽到音樂擠身觀看舞蹈之時,或小女孩拉著身旁的妹妹模仿舞者起舞之際,舞蹈的推廣教育效能要比海報宣傳或課堂上的講演更真實與具說服力。我由衷希望這樣平易近人的舞蹈藝術能時常發生在生活四周,讓藝術不再只是高坐殿堂,而是生活中的一處驚喜與感動。

《為你跳支舞,好嗎?》

演出|英國柯倢舞團
時間|2017/04/01 14:0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大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