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劇場的盟友抑或箭靶?《血與玫瑰樂隊》
5月
22
2017
血與玫瑰樂隊(陳又維 攝,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11次瀏覽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或許不如歐洲皇室世系那般錯綜複雜,但王嘉明《血與玫瑰樂隊》「族譜」也可回溯至2014年北藝大學期公演製作《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與2015年國家劇院《理查三世》。相近的主題(涵蓋莎士比亞自亨利六世至理查三世的歷史劇),延續的形式,然而這「第三世」卻不再由歷史人名點題,而是三個關鍵字取代之:血、玫瑰、樂隊。前兩者一正一反成了這段血腥歷史的象徵,後者則暗示了以「聲音」為骨架的形式結構。於是,莎翁經典成了素材,像是古典樂曲創作的母題,仿擬、延伸、開展、拆解、形變,鋪陳為截然不同的樂曲。

開場,畫面尚未明確,聲音已先滲透空間。演員分坐兩邊「樂池區」,以各種物件操作音效,對著麥克風七嘴八舌,像是看熱鬧的八卦群眾,看著趙逸嵐飾演的聖女貞德緩緩走過被觀眾席四面圍繞的「又」字型舞台。這位迎向火堆的法國少女,不但為隔著英吉利海峽的島國內鬥間接拉開序幕(英法戰爭勢力消長關鍵,當時在位的亨利六世也因此丟掉廣大法國領土,內外交逼),更為「樂隊」形式建立基調:演員即樂手,配音、配樂、配聲;同時,演員即鄉民,現場直播、即時評論,以旁觀者的安全距離親身參與歷史事件。

若形式為主題,形式背後的企圖又是什麼?儘管導演王嘉明在節目單一再強調自身對於「意義」的抗拒,我依然想回到此次《血與玫瑰樂隊》作為【新點子劇展】節目的策展主題:被牛津辭典選為2016年代表字的「後真相/post-truth」──意指人們不再相信客觀事實,而以個人經驗、信念、情感作為評斷基準,在英國脫歐與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開始盛行,時常與自媒體取代主流媒體、假新聞盛行等社會現象併用。然而,令我好奇的是,劇場該用什麼態度面對這來自政治語彙,帶有負面意涵的「後真相」?在劇場裡,所謂「客觀的事實」還有一席之地嗎?劇場向來不正倚賴著個人經驗、信念、情感,藉著台上台下你情我願的默契扮演,才得以讓舞台上的世界成立?回過頭看屬於歷史的純粹真相,不正是劇場不斷建構又解構的?如十七世紀英國劇作家筆下的貞德,與法國人歌頌的她有什麼不一樣?如歷史學家記下的男人歷史,被迫缺席的女人歷史,各自隱藏著什麼弦外之音?難道後真相所形容的狀態,不正是劇場從古至今的本質?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在擁有後真相本質的劇場,處理後真相的當代政治語境呢?

不論後真相與否,2014年來三版《理查三世》系列作皆在處理「真相」本身。特別是先前不少評論皆提到的「身聲分離表演方式」(演員角色台詞由另一位演員配音表現)與話語權之關係,如林乃文於〈說話即權力〉【1】中所言:「在語言的操弄下,歷史、政客、人民、大眾、明星、偶像,有自覺或不自覺都是傀儡,卻各又不是一體同構,組成嘈嘈切切大合奏」;或吳政翰於〈假戲假作的後設僵局〉【2】中提到:「藉由站在偶後方或者舞台外緣的演員配音,彷彿意味著受政治戲局主導操控下,人如偶般喪聲噤語、失去自主」;抑或是紀慧玲於〈舞台話術之紅白對抗一直玩一直玩〉【3】中對於前後兩個作品之比較:「在前一版,操控歷史與政治的權力是無影無形的隱喻,到了這版,操控的力量來自話語/話術,擁有發言權或巧言令色者,才是歷史決定論者──這也在劇中消遣莎劇中文譯寫版,小小訕笑了譯寫者的權威,以及,觀眾更可推而論之,也許理查三世的歷史留名定位也是莎翁一廂情願的話語造成。」誰掌握了話語權,就掌握了「真相」詮釋。這樣的權力關係,自政局、媒體,延伸至劇作家與作品,導演與觀眾,在舞台上揭露權力結構如何形塑真相的同時,卻也更加鞏固話語的權力。

但在《血與玫瑰樂隊》中,對我而言──除了女性自先前兩版被迫讓出話語權,再到這版本成為主要敘事者(黃珮舒飾演的伊莉莎白),甚至是貫串全劇、牽動政局的關鍵角色(王安琪飾演的瑪格麗特),以殉難的女性開場,以脫離歷史現場的女孩閒聊收尾,彷彿暗示著女人被迫加入男人戰局,卻又在男性話語權下遺落身影,成為我相當喜愛的安排──真正關鍵的不再是話語文字,而是聲音。當提到「真相」,人們總是說「眼見為憑」,但對於聽覺的依賴,或許才是「真相」得以輕易哄騙世人之原因。在一百二十分鐘的劇中,我們耳朵聽到的聲音,與眼前畫面,像是兩條波線,有時彼此干擾,有時眾聲喧嘩,有時具象無形情緒(如情歌響起的怦然心動瞬間),有時增添視覺張力(如對決場面的鑼鼓點)。換言之,在我們目不轉睛之際,眼前畫面卻是由演員兩側現場製造的聲音所重新詮釋,場景憑著聲音而合理。在此同時,話語本身(除了刻意涵蓋的多元腔調,讓聲音表現更為豐富)似乎彼此交疊干擾,在過快的語速、過多且龐雜的資訊間失去了承載意義的功能。話語不再是話語,成了聲音,像是我們所處的喧擾時代,被過多的資訊淹沒,聽到了聲音,卻消化不了訊息(矛盾的是,牆上字幕卻又似引誘著觀眾回歸文字閱讀,而非放任觀眾去感受聲音的存在)。

只是,倘若眼見不能為憑,真實並非全然可信,數百年前的莎士比亞寫下英國皇室奪權史,與現今《血與玫瑰樂隊》欲呼應的當代時空情境,又如何彼此疊映呢?這或許才是最讓我困惑之處。撇開對於「後真相」的語義不提,劇中以形式影射明喻的,如自媒體、現場直播、即時評論、鄉民文化,其實都代表著權力結構的重新組合。過去被動接受訊息的群眾,反過頭來編輯框取,詮釋自己心中的真相;而個體集結的群眾力量,同樣也能反過來被當權者消費利用。但劇中除了以「島國」連結的雙重指涉,拾取台灣社會時事的關鍵字外,一度營造出群眾與政權貪婪地在麥克風前、在手機鏡頭前上下交相賊的多線交錯,卻又回歸前兩個作品的上對下權力關係,讓群眾再度成為被操縱的對象(甚至被演員刻意耍弄)。像是一曲對位賦格,主旋律最終依舊強壓。如此一來,無論觀眾能否在劇場/現場拍照打卡,也改變不了我們只能是旁觀者的真相。

註釋

1、林乃文評《理查三世》,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見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6010

2、吳政翰評《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見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1138

3、紀慧玲評《理查三世》,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見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5804

《血與玫瑰樂隊》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7/05/12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