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由不得人選擇《冥王星》、《七種靜默:忿怒》
8月
28
2017
七種靜默:忿怒(窮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14次瀏覽
郝妮爾(專案評論人)

2017年的台北藝穗節邀請第一屆(2008)與第九屆(2016)明日之星獎的作品重回舞台。一邊是新生代團隊,角色以當值花樣年華的學生作為視角,嘗試討論錯置的性別,朦朧的性慾,以及只屬於那個年紀才會存在的「彷彿愛情的友情」;另一邊則是歷經多年淬煉,耕耘黃碧雲的小說《七宗罪》多年的高俊耀與鄭尹真,改編小說篇章《懶惰》、《饕餮》以及本次演出的《忿怒》,每一回都苦苦地抓著人心慾望,或是社會制度底下乖舛的環境遊走。

這兩齣戲如今以「藝穗十年,榮耀再現」為名目分為上下半場,實則依舊是全然分開的兩齣劇碼,雖以各自的方式在討論社會上的不同問題、生活選擇的困難,但除了宣傳之便或者預算考量上,看完後仍不明白何以要將《冥王星》以及《忿怒》放在一起,畢竟兩者所探討的問題可說是天南地北,處理的方式也是大相逕庭。此處避免為求討論之便,而輕易給作品貼上標籤、或者是相互比較兩者,以下將劇目拆開分別討論:

《冥王星》手放開工作團隊&追困實驗室

觀賞台北藝穗節的其中一個優點,就是有機會看見年輕的驚人的團隊萌芽之時。這裏說的年輕非僅只「年紀」上的,更大一部分是只思想、精神上的。

《冥王星》的題材以2017年來說,稱不上新鮮。敘述兩個生理與心理性別截然相反的孩子,士豪(林書函 飾)渴望成為女孩,而美靜(吳靜依 飾)夢想成為男孩,眼看這個此生永遠不可能完成這樣的心願了,面對惡劣的環境,腦海生出不如一死的念頭。

其實《冥王星》有不少瑕疵。比如說台詞的生澀與突兀,已經無法用「因為是孩子們在說話,所以內容很碎裂」一句話來掩蓋,例如決心死亡前的兩人在開演近四十分鐘後,士豪突然蹦出一句與前段對話全然無關的:「你知道冥王星嗎?」這句話乍聽之下比較像是忽然要「點題」一下,反而無法感覺到是含藏在角色心中已久的秘密。另外像是同儕間的欺負、受老師性侵、在家中的暴力相待⋯⋯有許多狀況都是老生常談,包括角色的反應也在可預期的範疇之中。然而越是這樣我越是感覺奇怪,因為竟然完全無法討厭這個作品。明明有這麼多刻板印象的段落,依舊是一點也不感到疲倦地看完了。

曾經聽過一句話,說:「不知道該從何說起的時候,就規規矩矩地照著順序說吧。」《冥王星》正是一齣這樣的作品,不光是劇本脈絡,整個舞台的表現方式都是規規矩矩的。畢竟站在「如何生」、「是否死」的大哉問面前,眾人皆渺小如沙,添加太多技巧都怕畫蛇添足。

如是,本戲最出色的就是開頭與結尾的處理——開場時,士豪與美靜兩人互撞對方額頭,如是再三,重複問著:「這樣真的可以『變回來』嗎?」台詞曖昧,觀眾起初還搞不清楚狀況,容易誤會他們是兩個錯置靈魂的身體——類似迪士尼電影《辣媽辣妹》(Freaky Friday),即將帶著互換過的身體,以不同的視角展開新鮮的生活——啊,可是這麼想錯了,他們的靈魂的確放錯身體,不過是「打從出生」以來就錯了。他們不是想成為對方,而是想置身在正確的「性別」裡頭。以這樣的開場交代兩人的「生」,等於一開始就替他們預言了結尾的死。末了,因為安眠藥不夠用,所以得由一人悶死另外一人,剩下的人再獨自吞進所有的安眠藥自殺。膽小的士豪沒有殺人的勇氣,選擇平靜地躺下讓美靜悶死自己。而美靜的殺人勇氣也並非來自傷害,而是盼望對方「再也不必受傷了」,在士豪死後,她匆忙慌亂地吞下安眠藥,卻一再嗆出,反覆幾次,最後終於難以承受一切地拔腿逃跑。起先劇中一再出現的那句台詞:「反正不管怎樣,也比現在好」,原本說來篤定,卻在尾聲成為一個巨大的問號。

此戲引人入勝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演員青澀的表演方式。吳靜依與林書涵兩位演員相當用力地在他們的角色與台詞之上,有時眼神堅定卻帶著畏怯,有時動作猶豫卻節奏穩當。技巧手法不是重點,場上唯一存在的就是情感——或者是說,唯一存在的就是故事本身。所有人(包括台前幕後)都退到故事後面,好像沒有人急著展現自己。就連最後謝幕的時候,吳靜依都有些朦朧的看著舞台,林世豪帶著朦朧的笑容鞠躬,兩人看起來就像是想要隱形進背景中一樣。

再回想起最後一幕,燈暗之前徒留士豪的屍體在舞台上,使人不禁想著:但願死後的世界真的與思念的人再見,無論那裡是不是冥王星都沒關係。

《七種靜默:忿怒》窮劇場

2014年我首次觀賞窮劇場改編《七宗罪》的作品之一:《饕餮》。雖說後勁極強,不過台詞密度高,劇情本身沈重,節奏難以明快,因此看完以後心理壓力極大,精神上很吃力。自那之後,高俊耀除了推出新的原創作品外,也持續經營《七宗罪》的其餘改編劇目。《忿怒》應可說是高俊耀與鄭尹真開始「七種靜默」的起點,近十年的時光,再血氣方剛的思想都燉成一鍋溫湯。如今的《忿怒》看起來依舊是痛,卻少了攻擊性,許多對社會詰問的台詞都帶著同理做出發。使觀眾不必帶著防衛的姿態看戲,能夠以更柔軟的心去觸碰舞台上所呈現的底層人物。

從粵語以及幾個簍空的cube搭建起「香港」庶民的空間意象,偌大的舞台凝結成一方小小的公寓,兩位演員穿脫簡單的服飾配件,以此將各色的人物穿脫其身。因為端靠兩位演員詮釋不同職業、與生活方式的人,因此更營造出一種奇異的效果——要知道,即便是在底層,眾人也是相互瞧不起對方的,收垃圾的阿婆看不起四肢健全卻游手好閒的男人,小偷看不起娼妓(像他的台詞:「我偷雞摸狗也比你做雞做狗好呀。」)被歧視的人永遠都有「再歧視」人的本領,這種瞧不起的心態除了向外發散外也向內收縮——散文集《浮光》中有這麼一段話:「我有時候會想,居民憎恨骯髒的影子是必然的,我們也會恨自己如果終究有一天要面對這樣的生活。只是或許人多半不理解,那恨可能來自對生存的恐懼。」(2014:211)【1】——落魄地聚集在同一棟大樓內的眾人正無法免除生存的恐懼,轉而厭惡周遭更加落魄的人,也將這樣的厭惡反饋到自身。

在這種悲劇性的集合處,誕生了一個孩子,名為「九月」。舞台上的九月,我認為是個刻意去性別化的孩子,由鄭尹真飾演,她稍微壓低聲音,穿著寬鬆,可視為尚未變聲的男童,但若以還沒發育的女孩來看應也不為過。九月是娼妓所生,也是這棟大樓的孩子,更是整個香港的痛苦所匯聚成的形象,再由這龐大的痛苦所養育的孩子。九月沒有姓氏、沒有父親,好讓一切方便行事。九月像是這棟樓裡所有大人的孩提時代,他們當初也曾經且看且走,期待長大以後能夠離開這個地方;大人看待九月如是,把此生無法完成的心願通通交付。九月暫居在家中的、那一個連「垃圾婆都比他強」的叔叔,最後放火燒樓,嘶聲力竭喊出:「你快點走!」在絕望的生的餘燼中,寄與的唯一希望,就是九月了。

另外在《忿怒》中貫穿首尾的一個元素,是狗。開場演員狗模狗樣地嗅聞、閒走,或者受到驚嚇地轉圈個沒完,接著露出咿咿啊啊地苦叫,最後終於喪失所有的溫柔,齜牙咧嘴,吼叫啃咬對方。

「活得像隻狗」,是此戲想傳達的意念嗎?在小說《番茄街游擊戰》裡,一個無法理解世界惡意的孩子,在他生日那天滿懷著無法發洩的(同時也還是他還無法理解的)情緒,開始偷東西使壞,跑到橋面吃自己偷來的東西,流浪瘸狗在一旁搖尾乞憐,此處寫道:「⋯⋯我的雙掌在發抖,用力對小黑狗擲出半片光碟,打在小黑狗的瘸腿上。小黑狗尖銳的叫聲刺進我的耳膜。我想哭。小黑狗的瘸腿上滲出紅色液體,是血。我真的很想哭,往番茄街西側瘋狂跑去,一顆一顆汗水從額頭滲了出來,血液在身體內奔跑,卻不知道要跑去哪裡,沒有任何出口。」(2015:96)【2】對照這段文字,《忿怒》的開頭,(應該是)九月這孩子看著一條無精打采的狗,緩緩蹲下,靠近牠說:「你為什麼不去死啊?」

所謂的忿怒,不僅只是拳打腳踢、大聲控訴,而是我們的善意與溫柔一丁點不剩地被這個世界榨乾了,就連對一隻將死的狗都無法予以任何同情。

此戲末了,於地鐵現身的九月全身刺龍刺鳳,像一塊巨大的污漬,讓擁擠的地鐵上空出一塊地,旁人均躲得遠遠的。

一個蠢蠢的問題出聲:「會痛嗎?」

「不痛了,」九月回答:「都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高俊耀與鄭尹真站在舞台前端,說完這句台詞,兩人臉上都帶著詭異的笑容,不可能是代表快樂的笑容,比較像是一道巨大的傷口,大到再也沒有癒合的可能。

註釋

1、吳明益,《浮光》,初版二刷,台北:新經典文化,二O一四年,一月。

2、連明偉,《番茄街游擊戰》,初版,台北:印刻,二O一五年,八月。

《冥王星》

演出|手放開工作團隊&追困實驗室、窮劇場
時間|2017/08/24(四) 19:30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