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焦慮的弱聲《野草》
9月
04
2017
野草(夢遺少女的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74次瀏覽
石志如(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回家路上,忘卻名字和進路是同一件事,終於你用力記住的姓名,但找到自己了嗎?被刪減的,沒關係,內心的根,終會越往深處,茁長。」(引自演出宣傳文字)這群集結阿美族、鄒族、平埔族與漢族的劇場新鮮人,以《野草》之名,要向大眾提出他們對於言說適切性的集體焦慮與抗議。

開場男子(萬英豪)以阿美族語,獨吟追思祖母的古調,他一邊唱著歌謠,一邊將手中的長棍奮力跺地敲打節拍,在高亢的歌聲中,撞擊聲只發出與力量相違和的微弱聲音,是展場地板使然?還是導演的刻意安排?皆使這意象直接與主體靠近,貼切地表現出部落青年在自身傳統庇佑下,卻仍顯得徒勞無功。舞台的唯一裝置以麻繩象徵枯萎的野草,它們被倒掛在舞台上方(象徵超現實的空間),另外正後方是大面積的麻繩所垂吊的流蘇牆,這是舞台上唯一一處被切割的空間,只是這軟弱的流蘇牆隨風搖擺,雖展現了草的韌性,卻無法成為台上青年的依靠,更無法替他們找到生命的答案。《野草》的意象在一開始空間營造的「弱聲(生)」之中,似乎已透露了這齣戲終歸走向無助的孤寂。

由女子(劉穎蓉)的阿美族童謠嬉戲橋段導入故事的生命體。遊戲,是每個人邁向社會組織的開端,也是學習信任與謊言的一場賭注,劇中透過遊戲歡樂氣氛,逐漸在肢體越來越暴力的拉扯之下,轉為展現被權力宰制的傷痛。遊戲,之於導演李柏良(阿美族)的眼中,成為詮釋族人受體制壓迫的替代場域,他說:「我所處的環境就是這樣,我的天真也是讓我受傷的開始。」這句話,好熟悉卻也令人沮喪,沮喪台灣社會如何讓這位年僅二十出頭的導演新鮮人,有如此深刻的痛?是部落人的集體焦慮?還是現今所有職場新鮮人的焦慮?

回到劇中,《野草》整體走向肢體劇場,從演員的舞蹈肢體訓練背景,展現出融合街舞、現代舞風格的情節性詮釋,整場演出背棄語言文本的思維,表演者的話語權被剝奪,僅擷取片段語句中的短詞作為意義指涉,而失語或是弱聲的選擇,是否是這些部落青年想要表達的焦慮?想說的話,不能說?還是用什麼說?該如何說?於是,失語後的身體,本身就是一個承載繁複意義的載體,反倒給導演與演員一個巨大難以招架的大問哉。在筆者內心數度困惑與推敲下,作品中數個舞蹈片段,以明顯展露出街舞的排舞隊形與舞動姿態,其外來的文化符號意象倒是成為與原民傳統文化斷裂的證明,而有現代舞訓練背景的柏良,則將發自內心的困惑與焦慮,應用在舞蹈創作中,以重拍引流出奔放具流暢的動作設計與聲響,使作品自始至終,都與傳統身體失聯,而產生了傳統與混雜文化的身體辯證關係。

這場最為驚艷的感觸,應屬於年輕導演所選擇的議題意識。以自身對環境、社會、文化的感受,敏銳地以「言說」做為延伸發想。說與不說,都可能是錯,身體的弱聲吶喊,卻又無法形成強而有力的利器,他們仍舊走不出自我矛盾的城堡。雖然在觀賞期間,筆者數度與台上的肢體意象形成詮釋上的疏離感,但也許是導演與演員幾乎是成長於網路知識爆炸的90後,在他們的生存環境中,充斥著快速、便捷、簡短、拼貼式的圖像式思考行徑,於是這種塊狀式的邏輯思考,形成他們表述的方式之一。筆者反思這群正參與社會競爭行動的新鮮人,「言說」竟成為他們面對社會的集體焦慮,從他們選擇以部落曲調的追思儀式,再到自身傳統歌舞的空白,似乎透露了他們只能回憶那如幻似影的傳統文化,傳統的語言及身體,在「想像」中尋找、茁壯。

這場演出雖然就整體戲與舞的結構安排,呈現不太和諧的混搭與疏離感,卻因拋出的議題具有思辨與衝擊性,以及服裝的設計上,巧妙應用病房手術服的綑綁設計,在劇中以勒束脖頸、綑綁軀體等增強情境的想像,另外音樂以工業再製的撞擊與重複,展現當代社會所造成的枯燥乏味的生活,整體展現了「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過去台北藝穗節曾被諷喻為在校生的作品發表會,在這次的節目中,《野草》的製作團隊全部來自高雄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畢業的校友,在這次議題取材、文本演繹與劇場設計等詮釋,皆勇於挑戰學院風的框架,也讓北台灣難得一見南部學院出身的劇場創作。

《野草》

演出|夢遺少女的劇場
時間|2017/08/30 11:10-12:00
地點|知信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