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的方式《台北筆記》
9月
18
2017
台北筆記(張震洲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27次瀏覽
葉根泉(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一段段在美術館內流轉的對話,所建構出一個已知或未知的世界,是當下置身的所在?抑是內在所投射出來的宇宙?為日本導演平田織佐《台北筆記》所帶給觀眾觀看的方式。劇本背景設定在未來2024年,歐洲因為戰爭所致,許多名畫因此避難而來到台北,維梅爾的畫作才得以在台北展出。這樣設定並未讓人感到這樣的事情不可能發生,《台北筆記》首演當天倫敦地鐵又發生爆炸案,被警方定調為恐怖攻擊。歐洲這幾年受到ISIS伊斯蘭國的炸彈恐攻,已造成多人死亡受傷,多次登上媒體版面引起世人關注。因此,導演的設定並非虛構不真實,反而讓觀眾有所聯結而感同身受。

約翰.伯格在其討論繪畫藝術的名作《觀看的方式》提到:「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世界:世界包圍著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著間的關係從未確定。」這亦是平田織佐試圖在《台北筆記》所要呈現的主題:觀看與言語一直存在著未確定性,是游移不定而未明。繪畫是畫家呈現給觀者可視/非可視的世界,其中未在畫面上顯現的部分,或許才是畫家想要給觀眾感知的世界,反之畫作上可視的部分,可能經由畫家自己的抉擇,揀選出想要讓觀者看到的世界;語言的流動性所聽到的隻字片語,是否真能代表個體所想表達的真實?抑是表面的對話溝通,其實都和內在真正想表述的意義有著不確性的關係?

平田織佐在《台北筆記》演員間對話的進行,擅用不同組合重疊彼此的對話:例如兩人對話的同時,另一組的對話疊在前一組對話結尾說話,有時被打斷、有時兩組人員同時說出同樣的台詞。這樣與之前如《暗戀桃花源》舞台並置的作法將舞台變成兩個表演空間有所不同,在於平田織佐並未在空間上分割舞台,而是讓不同對話在同一空間內同步進行。這樣的作法除貼近如契訶夫劇本所想表現日常對話的拼貼(平田織佐改編過契訶夫劇本《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平田織佐更讓觀眾聽到對話的片段(劇中語言常常去頭截尾、聽不完全的對話資訊、破碎而不完整),自行拼湊出什麼樣的內在圖像,而這樣的語言表述與導演所想給予觀眾的感知是否吻合?亦如畫作的構圖所想呈現與觀者之間是怎樣的平行宇宙?

這也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將必要與觀眾都應知道的部分去除,僅剩下如冰山的一角浮現在海面上,其餘龐巨的底層都藏匿於海平面之下。因此,對話僅是表層的顯露,語言所承載更多的心緒情感皆潛伏於底蘊深處。這樣的作法所突顯是對話中的停頓、沈默,如畫作未被看見的部分,此刻才是導演想讓觀眾去感受的空白。

平田織佐援引了聖修伯里《小王子》中,狐狸對小王子所說的一段話:「只有用心靈,一個人才能看得清楚。真正的東西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這樣訴諸自我心靈的話語,如無前面的留白、顯藏交替的鋪陳維梅爾的畫作、藉由暗箱的技法、畫作明暗的使用、畫面人物正面或背向亮光的隱喻等等,使得這句話題點整齣戲的主旨不會流於空泛與單薄。正由於平田織佐逐步讓演員之間的對話如水面上層層漣漪,不斷地畫圈激盪,讓最後內在浮顯於外層時,所引發觀者與被觀者(演員)的相互共振,才能產生內在真正的對話。

這次台日合作成功地轉譯了導演平田織佐的原作《東京筆記》,中文版的演出囊括台灣現代劇場資深演員與中青代攜手合作,這二十位演員的資歷一攤開:跨學校、影視、劇場、表演等領域,是非常難得同台的機會。平田織佐能將每位演員放在對的位置,讓整場演出流暢不勉強、每位演員都有其獨當的一面、亦能為其他人陪襯,導演有如處理多重聲部重奏的樂章繁複而細緻;亦讓觀眾看到毋需張牙舞爪的誇張表演,卻能寧靜如汨汨流洩的湧泉,更能感動人。其中最重要的支柱在於飾演大姐惠美的王琄與二嫂巧玲的謝盈萱,故事從她們對話而起始,亦由她們做結。兩人的身影,不免讓人聯想到,平田織佐此次創作靈感來自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東京物語》,電影中飾演丈夫因二戰戰死守寡的兒媳婦原節子與婆婆之間的對話。小津的《東京物語》有其日本在二戰後,如何從戰敗逐步復甦站起來的時空背景,婆媳二人各自為對方著想,希望能替彼此找到存活下來的意義所在。平田織佐《台北筆記》姑嫂之間相濡以沬彼此打氣,希望對方可以不必照著約定俗成的既定價值,而能透過內在真正的眼睛去看到彼此。平田織佐宏觀地超越時空,如同維梅爾17世紀的畫作,從自宅房間的一隅去觀看到整個宇宙;又微觀地從遙遠的天際,反身回望去看到自己。

《台北筆記》

演出|盜火劇團、平田織佐
時間|2017/09/15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其所欲呈現的日常,仍舊像是在東京想像台北,而非我們所生活、認識的這個地方。若在地的差異性無法顯現,為何不直接演出《東京筆記》就好。(吳岳霖)
9月
21
2017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