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未來與遠方《台北筆記》
9月
21
2017
台北筆記(張震洲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49次瀏覽
吳岳霖(特約評論人)

盜火劇團與日本「第三世代」代表劇作家之一的平田織佐(平田オリザ)合作的《台北筆記》,在明亮、極簡的空間裡,以幾排長椅、一個以(疑似)回收物組合的裝置藝術、一座大階梯跟雜誌架,想像出一間美術館;人物進出、日常對話與生活作為開始,構成劇場。

《台北筆記》改編自平田織佐於1995年發表、靈感來自小津安二郎電影《東京物語》的《東京筆記》。作為平田「寧靜戲劇」的代表作之一,《台北筆記》或《東京筆記》都無高潮迭起,意圖建構一個「近未來」的日常生活想像,就如劇中常被掛在口中的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畫作,在光影、用色與構圖裡顯現日常生活的細節。《台北筆記》的人物、情節大致與《東京筆記》無異,最大的改動是:將時空移至2024年的台北(原作是2004年的東京)。一群人(包含七個約定於此集合聚會的家人,欲捐贈父親遺留畫作的女子、想赴前線的男友與女子所聘任的律師,兩位美術館館員,過去的師生與友人等共二十人)在歐洲戰爭期間出現在這間暫放歐洲名畫的美術館,並於休息區有所交談。乍看什麼事也沒發生,卻好像什麼都正在發生,如我們的日常生活。

日常果真如此?而這又是誰的日常?

平田並不諱言所謂的「如實地記述」是他所看到的世界,其在《演劇入門》一書中便以其作品說明「演劇的真實」與「現實中的真實」的關係。【1】《台北筆記》裡亦轉譯/藉由美術館館員朱長浩(朱宏章飾)說明舊時照相機的功能與差異、以及畫家如何運用照相機觀看而後創作,來闡述其理念──也就是說,平田所建構的劇場,如畫家的畫是用鏡頭看到自己所見的風景再進行描繪,而被我們觀看。就如大姐惠美(王琄飾)對維梅爾畫作的解讀:「被看見的都在光裡,其他都在黑暗裡。」所以,我們現在所觀看的是被顯現的光亮一面,但創作者欲傳達的可能不全然於此,更有光背後的陰影──以《台北筆記》而言,是遠方的歐洲戰爭。【2】於是,鏡頭、畫作、世界成為相互隱喻的關係,也提供觀看者/觀眾作為一種「觀看的方式」【3】。

不過,從《東京筆記》到《台北筆記》的移植,我較為懷疑的是:真能連結到其架設的場域──2024年的台北美術館──嗎?

倘若我們對「近未來」的想像來自於「現在」,那麼我先思考的是:2017年的台北,某間美術館及進入的人們在幹嘛?以台北幾間比較知名的美術館,如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北師美術館等,以及幾個提供展覽場地的文創園區,如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松山文創園區等作為觀察對象;參觀、朝聖作品的人占一定比例,但更有極大比例的人是前去拍照的,與建築物、與裝置藝術、與顏質高的男女,也就是俗稱的「網紅/網美/網帥」。特別是,這些美術館、展覽在網路流傳的往往不是藝術品,以幾個社群軟體(如臉書、Instagram等)來看,點閱率高的多半是照片構圖較佳者、被拍攝的模特兒較正/知名者(當然,這也涉及美術品本身不能被拍攝),同時,照片本身的文字說明也與參展作品較無直接關係──無病呻吟、文青風格佔了多數。

網路媒體、社群所產生的「一窩蜂」現象,不只出現在美術館、文創/藝術園區,亦有自然景觀、劇院等具特色的景點。此現象雖屢遭抨擊(包含人變成風景本身、破壞與擅自進行商業活動等),卻不曾衰退。我想,這不是短短七年(從2017年到2024年)能夠被改變的現狀。但,在《台北筆記》裡是完全消失的,其所呈現的是一個標準化、制式化的美術館場景──安靜、潔白、光亮的。若如導演平田所言,《東京筆記》是他在研究前往東京的人們會去哪些場所,以及實地觀察美術館後的結果。【4】那麼,其所欲呈現的日常,雖經過編劇劉天涯的改編,加上除田中千繪外皆為台灣演員,仍舊像是在東京想像台北,而非我們所生活、認識的這個地方。若在地的差異性無法顯現,為何不直接演出《東京筆記》就好,轉譯/改編成各種筆記(如其計畫的《曼谷筆記》、《馬尼拉筆記》、《首爾筆記》再製等)的意義又何在?

不可否認地,以一個改編之作,劉天涯對《台北筆記》劇本語言的移植、轉譯仍屬成功,特別是如何呈現平田在「現代口語戲劇理論」的掌握。《台北筆記》在製造生活語言的同時,也維持語言本身的靈活──其運用不同人物間的對話,進行疊合、拼貼,讓數段八竿子打不著的對話有了微妙的接合,並於對話片段裡建構某種輕巧與沉重的並置。這種類似俄國文學家契訶夫(Anton Chekhov)劇本所凝練的生活感(亦如劇中提及的畫家維梅爾擅於繪畫日常),雖讓全劇略顯沉悶,卻把生活況味表現地如實。我們彷若藉由相機的觀景窗,窺探平田所建構的數個場景,再拼貼成全貌。劇場的靜謐更因配樂的消失,所有聲音都來自演員,於是更倚仗演員如何在這些平凡、日常不過的台詞裡填充情感厚度,以及人與人相處的某種尷尬感。《台北筆記》的情節線以惠美與巧玲(謝盈萱飾)的對話為核心,展開故事亦為收尾。在一個沒什麼情節,也較無情感高潮的作品裡,獨有最後一幕達到我還有些許期待的情感濃度。兩人對坐,巧玲那句「好好看著我」,而惠美用手架成一個鏡頭看著她;最後,她們改變「誰先笑誰就輸」的遊戲規則為「誰先哭誰就輸」,戲結束在兩人對望彼此、逗笑彼此。看起來仍舊什麼都沒發生,但靜默時的無聲早勝過多餘的語言。

最後,我的確無法感受到《台北筆記》裡的台北(以及惠美所居住的嘉義),卻對其如何表述時間有些玩味。可以注意到的是,《東京筆記》所想像的近未來是2004年,對現在的我們而言實屬「過去」;若兩作情節一致,其不過是把1995年所想像的2004年複製到2024年。我所解讀到的是:不管是過去、現在或近未來,我們所存活的世界、所面對的生活、所遭遇的事件都不曾改變──我們不過是在我們所認知的日常之中活著或死去。甚至,就目前資訊的流動速度來說,所謂的遠方可能是更接近我們的,遠至歐洲的恐怖攻擊,近至北韓的導彈試射。於是,近未來與現在、遠方與近處的界線或許是模糊的,不過取決於我們所觀看的位置。

更有可能的是:近未來或許不只是一個時間,而遠方也不只是一個空間──它們都是於我們想像之外,更趨於當下的狀態。

註釋

1、詳參平田織佐著,戴開成譯:《演劇入門》(台北:書林,2015年)。

2、本文亦參閱林宗德、尤苡人在訪談平田後所提出之論述:「事實上,我們認為在平田的戲劇觀中,與觀點的『客觀』性相較,他更重視的是『鏡頭』這個譬喻。平田很清楚觀點的侷限,並進一步說明了何謂『如實地記述』。他『並不是要完全如實地呈現現實生活。現實生活中『如實的』煩惱、悲傷或喜悅,都是難解的……我的劇場如同顯微鏡,將至今我們用肉眼無法看到的細微的日常生活,用雙耳無法聽聞的細微聲音再現出來』──『透過顯微鏡看見的世界並非贗品,但無論如何都與平常所見的看起來不一樣。』」林宗德、尤苡人:〈平田Oriza的現代口語戲劇理論與機器人劇場〉,《戲劇學刊》第19期(2014年1月),頁175。

3、葉根泉以約翰.伯格(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作為解讀《台北筆記》的角度,可參見葉根泉:〈觀看的方式《台北筆記》〉,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5990(瀏覽日期:2017.09.19)。

4、平田織佐著,戴開成譯:《演劇入門》,頁134-137。

《台北筆記》

演出|盜火劇團、平田織佐
時間|2017/09/15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正由於平田織佐逐步讓演員之間的對話如水面上層層漣漪,不斷地畫圈激盪,讓最後內在浮顯於外層時,所引發觀者與被觀者(演員)的相互共振,才能產生內在真正的對話。(葉根泉)
9月
18
2017
儘管切入的方式不一樣,薛美華和鄭嘉音不約而同地從自身狀態出發,透過藝術創作,直視不再美麗的身體與生命狀態,在時序與創作上都經過時間淘洗,進入(創作者)的中老年,展現了長久與物件工作的從容與餘裕。她們享受時間、面對材質、創造空間、看見自身的狀態,然後融合彼此成物。
11月
26
2025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