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弦樂、影像、偶戲與DJ的跨界展演《機器人情歌》
3月
20
2018
機器人情歌(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6次瀏覽
戴源宏(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生)

《機器人情歌》(Nufonia Must Fall) 是一部來自加拿大知名DJ無尾熊小子(Kid Koala),從他原創繪本中改編而成的偶劇表演,節目單中無尾熊小子曾提到:「我小時候最開心的記憶之一,就是看卓別林的電影。我記得我們全家人 — 小孩、父母、還有祖父母 — 全部聚在螢幕前,跟著電影又哭又笑。從那時候開始,無聲電影這種形式就一直能引起我心中的共鳴。」透過無聲電影的概念,此劇使用即時性的配樂和配音,並加入現今科技技術,將偶劇以影像的方式即時投影到觀眾面前的大螢幕上,使觀眾能夠同時關注劇情的發展外也能看到舞台上演出者演出時的過程。

此劇由DJ無尾熊小子、電影《雲端情人》(Her) 的藝術指導 K. K.巴瑞特(K. K. Barrett)、加拿大的弦樂四重奏——阿菲亞拉弦樂四重奏(Afiara Quartet)、與操偶師們一同合作的跨界演出,將此劇的音樂和場景音效全數都由現場即時性的演奏, DJ和樂手們之間有時因劇情需要使用其他音效和樂器進行演奏。影像部分使用5台攝影機在場上,在這20個微型場景和7位操偶師操作木偶的過程中,隨著劇情的走向或是各角色的視角觀點不斷切換機台,有時在切換機台時投影的位置並非都在場景或木偶身上,為了讓觀眾了解木偶之間的互動,台上的操偶師們會穿上木偶的裝扮,作出木偶的動作讓攝影師拍攝這段過程。

在《機器人情歌》這個題材上,DJ無尾熊小子和弦樂四重奏的音樂與音效搭配襯托出劇中角色的心情或是環境的氛圍,在影片開始拍攝前,弦樂四重奏先演出如序曲(Overture)般的音樂,讓觀眾在尚未看到劇情前先進入此劇的情境,接著演出過程中,當場景、環境氣氛的塑造,或是操偶師在操作木偶頭部轉動、手部擺動時,音樂和音效也隨之而來,例如要塑造從天空往下看交通忙亂的街道,DJ使用強風的音效和弦樂演奏小二度(Minor Second)或大二度(Major Second)的音程形容汽車喇叭聲,或是在大樓電梯時的場景當機器人不斷偷看女孩時,DJ播放聽似把音樂隔起來的效果音樂以及小提琴使用滑音(Glissando)的方式代表偷偷摸摸又很害羞的心情看著她…等等。除此之外,「主導動機」 (Leitmotiv)也是這齣劇常出現的手法,將特定角色的出現或是角色的心情用同樣的旋律演奏,讓觀眾可以提前進入到不同情境的氛圍揣測接下來會發生的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機器人情歌》使用許多入境隨俗的呈現方式,劇中會看到許多繁體文字在敘述角色之間的對話和台灣常見的美食、店家、或是電影,有時還會穿插台灣布袋戲的橋段。而音樂部分雖原創音樂居多,但偶爾也會聽到穿插如卡農(Canon)到慢慢地(Despacito)這類耳熟能詳的音樂,讓觀眾不管是看或是聽都能會之一笑。

《機器人情歌》在DJ無尾熊小子與K. K.巴瑞特共執下,結合DJ、弦樂四重奏、電影、劇場、木偶等這些元素於這個舞台上進行跨界展演,這齣劇在舞台上,並非哪一個領域屬於強勢,而是各自領域將他們的特色發揮至極致,缺一不可。此文偏向用音樂層面提出與發現不同的看法,但筆者認為其實可以用不同角度觀察或了解此作品,期許讀者看到本文有對這部作品有不同的認識,也期許未來能看到不一樣的觀點探討《機器人情歌》。

《機器人情歌》

演出|DJ無尾熊小子、K. K.巴瑞特
時間|2018/03/16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有如電影音樂會的表演形式,但卻實為聚焦在一個微型劇場,轉以投影讓觀眾看見藏在魔鬼中的各個細節。涵括了鋼琴、弦樂現場演出、唱盤混音和鬼斧神工的操偶與場景,成功將繪本中的動人故事投影搬演上台,帶領觀眾們目睹、經驗一部電影的完成。(林穎宣)
3月
20
2018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