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魔幻寫實弔校園青春《舞堂課》
10月
23
2018
舞堂課(極至體能舞蹈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69次瀏覽
徐瑋瑩(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極至體能舞蹈團的舞作風格,從90年代末期的身體探索轉型至近些年通俗化、老少咸宜路線。舞團就人數編制來看,是臺灣常見小劇場舞團的型態,然而每年的演出場地卻都選在舞團坐落的臺中市中山堂,這個一樓有超過八百席,總觀眾席數在一千六百個位置的中大型演藝廳。以中山堂為舞團每年公演的場所,不論是推票或演出都具極大的挑戰性。中山堂偌大的舞台像是個黑洞,若無巨大的舞台裝置或震撼的多媒體視覺效果加持,要以個位數的舞者飽和舞台畫面,不容易做到。此次作品《舞堂課》雖然延續舞團親民並帶有默劇化的編創手法,然而卻較之前的作品奇幻。弔詭的是,作品之所以奇幻是因為燈光營造出的詭異氛圍籠罩展現青春校園的舞作內容中,使校園裡的一切變得詭異,幻化出既熟悉又陌生的視覺感受,甚至有些畫面令人聯想到「魔幻寫實」的藝術創作。如此的編創手法模糊舞團近年來的寫實編創路線,讓舞作蒙上一層神祕的色彩。

最能表現「魔幻寫實」的意象是一開場的段落〈考試窄門〉。一台裝有兩面牆壁的平台置於舞台中央,聚焦出教室內一隅。一位女中學生提筆疾書、有時搔頭,像是呈現大家熟悉的考試場景,把握僅有的時間把剛背熟的答案快速寫下以免忘記。圍繞台子四周是舞者以低水平的快動作翻滾、跳躍,好似女學生腦海中翻騰的思緒與緊張急躁的情緒,但是卻被框限與壓抑於特定空間中。創作者誇大並揭開考生應試時外表平靜的假象,使觀眾體會到表面上看似靜態的考試,學生內在的煎熬與緊張。

緊接著詭異的畫面出現。平台打上暗藍燈光,從平台後方冒出縷縷煙雲,製造像午夜墳塋驚悚鬼怪的感覺。舞者從平台後方出現、舞動,更像掙扎不安的小鬼,欲擄獲應試者進入另一世界。考場變成墳場,學子的青春時光在此被葬送。此段舞蹈將求學考試景象的暗黑面推到極致,孤立的應試者、緊張焦躁的情緒,如進墳場般的恐怖無助等,一一展現於眼前。最後,漫天飛舞的考卷紛紛落下鋪滿舞台,更像臨終送別時四處飛舞的冥紙。一場關於考試的「魔幻寫實」景象呈現於眼前,舞台上除了呈現詭異的考試場景,背後更蘊含多年不解卻值得深思的社會議題:考試是贏得日後在社會中生存的唯一方式?還是考試當下喪送了許多年輕燦爛的時光/生命?

教室課堂制式化、了無生氣的上課場景呈現在〈桌迷藏〉一段。雖然節目單上的說明大約是:單調無聊的課堂上,學生的心思不在教室卻四處飛揚。然而舞台畫面營造的總體氛圍卻不是凸顯年少的心飛出教室的自由、燦爛、喜悅,反倒蒙上一層陰森的色調。暗藍的燈光再次籠罩全場,增添教室詭譎的氛圍。當學生們輪流在自己的桌椅上飛躍舞動,雀躍的身體動作卻被投射地上的窗影蓋覆,而呈現受困的景象。地上的窗影像似月光自窗外灑下成型,在昏暗的藍色舞台地板上顯影。窗子的條紋猶如監獄欄杆般將每位學生侷限在自己課桌椅範圍內,即使內在思緒想飛、想逃,視覺上都逃不出如監獄般的禁錮。

於是,我所見的舞台呈現似乎和節目單上希望呈現學生們「心已飛翔,走出自己的路」的描述相反,卻可能更貼近現實世界制式化教育場所呈現的樣態——學生們不但身體受規訓,心也無法飛揚。此段最後學生們一起嬉鬧玩笑的片段,在不斷重複的極簡音樂與地上窗框條紋的互相襯托下,呈現一種苦中作樂的意象。舞者們臉上掛著的燦爛微笑,反倒像似誇大不實的自我逃逸策略,卻哪裡都沒能逃脫奔去。緊接其後由課桌椅組合成的溜滑梯,似乎是學生們滑向夢想世界的中介,在溫暖的音樂聲與泛黃的燈照下,動作似飛機般自由滑行起翔。可惜的是,藉由飛行得以逃脫現實的夢想並沒有帶領她/他們通往任何地方。不多久,又是一幕令人神經緊繃的考試場景。

在如此多變調詭異的校園生活中,幸好有幾段溫馨的串場。最有意思的一小段落就是將校園上下課的《孤挺花》鐘聲配以芭蕾動作。校園鐘聲對於老師與學生而言只是上下課的標記,鐘聲是工作與休息時段的號令,也與匆忙上課、疲憊下課連結。以《孤挺花》的鐘聲舞出清新愉悅的芭蕾小品,編舞者翻轉我們不自覺地將校園鐘聲僅作為上下課符號的枯燥聯想,別出新意。此外,石吉智現場粉筆作畫的技術也為舞作增添不少趣味,讓舞台上的黑板活潑生動許多。而旋轉翹翹板的巧思與創意,也為翹翹板遊戲帶入多層次的想像。

極至體能舞團的舞作風格訴求大眾化的通俗路線。通俗化的大眾藝術也能是極具新奇與創意,甚至為平凡的現象作出令人驚喜的詮釋,這就考驗創作者的功力了。我以為劇場是個魔幻之處,劇場能帶給觀眾平日生活中難以感受到的奇觀,以極具震撼的視聽效果引發觀者反思習以為常的日常景象,並透過細緻化的創作、表演引起觀者感動共鳴。極至體能舞團善於運用兒童劇常見的誇張、戲劇化表情動作增加舞作劇情的張力與笑點,而要突破現有的展演手法,下一步的挑戰是如何不以誇張的表情動作,而以細緻靈敏的身體展現與多變的舞台元素鑲嵌,打造靈動感性的舞台氛圍。此次演出是舞團邁向此新視域的一大步。期待舞團帶著大小朋友不只「看見」舞台上搬演的故事,更能「感受」舞台營造的每個場景、每個呼吸之間動作體現出的感動。

《舞堂課》

演出|極至體能舞蹈團
時間|2018/10/12 19:30
地點|臺中市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