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去面對,藏匿於心中的魔鬼嗎?《心中有魔鬼》
11月
02
2018
心中有魔鬼(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1次瀏覽
陳嘉慧(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學生)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由八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年輕男演員擔任主要角色,本次演出邀請英國著名馬戲導演提姆希‧林科維奇(Timothy Lenkiewicz)執導《心中有魔鬼》。在演出正式開始前十分鐘,場內稀疏出現風鈴的聲音,由一名臉上塗滿白色油漆的男舞者在下舞台中央玩弄著一頂圓帽,面無表情的他背曲腰彎,時而與帽子輕柔共舞,時而停頓。觀眾從進入劇場的時候就已營造出一種神秘詭異的氛圍,將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集中在舞台上,情緒也漸漸被帶入這場奇幻演出當中。

燈漸亮起,由塗滿白臉的男演員作為說書人,自我介紹並分享個人在兒時聽聞的恐怖傳說與自身經歷,其後以群舞和傳統特技團體組合,展現疊羅漢、兩人頂等高難度動作。此次演出主要以個人表演呈現各人的專長,包括大圓環、立方體、雜耍棒、帽子、扯鈴、椅子等等,並運用眾人的獨白故事穿插在表演當中,將演員擅長的個人才藝與心中所懼怕的故事連貫起來。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轉換場景,串接至馬戲技法表演當中,每幕緊接著毫無間斷但仍能清楚看到每一環的轉變。身體、語言、物件都是本演出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整場最令人膽戰心驚的一幕莫過於椅子一景,眾人慢慢傳遞一張張白色椅子給與站在左下舞台的男演員,憑著一己之力將椅子往上方疊高然後站上,最後成功站到舉起手便可觸碰舞台頂部的高度。在沒有任何保護設備下攀爬,這是極具危險性和高難度的表演,演員呈現出其穩定平衡感,並克服心中巨大的恐懼。而利用堆疊椅子的方式,將表演空間向上延伸至半空中,改變了表演者於舞台地板上水平移動的一貫作風。因此這段表演也是在今晚眾演員專長呈現當中,最能夠充分運用整個劇場空間的一環。

在多次轉換接下來的表演者獨白期間,一行長橫桿也會從高空下降,其他人從桿上取下黑色流蘇大袍披着身上,猶如化身為魔鬼使者。尤其在演出後半段,穿上黑袍的七個人,每人拿著一支雜耍棒交給獨舞者,然後帶著椅子圍成半圓弧形,坐在獨舞者的後方。當站在下舞台的獨舞者在拋扔雜耍棒時,他們會一起重覆地舉起右手握拳,張開手掌,然後再放回膝上。眾人也會不規律地突然起身站立,雙手高舉如怪物般張開爪子,彷彿在恐嚇著他,期盼失敗的出現。這幕以重覆動作與強烈氣勢營造出一種壓迫感氛圍,並融入當代舞蹈常用創作手法,運用群舞隊形放大動作的張力。

在本場製作當中,不僅看見無限的創新,還有令人敬佩的勇氣與行動力,願意嘗試打破常規,去改變多年來對馬戲表演的傳統觀念。整體而言,我蠻欣賞這齣演出的編創,尤其是將獨白運用到馬戲表演當中,作為串聯編排的主軸,讓我感覺耳目一新。每個人心底裏一定會藏有讓你所恐懼的事物,因為我們並非無所不能,需要擁有勇氣才能面對它。若你願意不退縮並繼續前行,或許最後會發現,原來它並不是想像中般巨大可怕的怪物,只是恐懼這個魔鬼將它無限放大。

你/妳願意去面對,藏匿於心中的魔鬼嗎?

《心中有魔鬼》

演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時間|2018/10/03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真實與想像的界線在不斷混淆、擾動的過程裡,就不再如此重要,而魔術的發生就「再真實不過」卻也「再虛幻不過」。於是,我們該選擇相信的到底是何者?魔術師的彈指聲,不再只是給予台上參與者的暗示,連同台下觀眾也一同遊走在進入與抽離想像的位置。(吳岳霖)
10月
09
2018
當演員被突然上升的燈桿吊起來,然後墜地的時候,危險感反而一下子浮現出來;因此當燈光切暗,其中五位演員著黑衣橫列於舞台後方,成了前方演員身後的魔神仔的時候,個體恐懼所圖繪的心理陰影,也才被狠狠放大。(吳思鋒)
5月
04
2017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