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無非一場扮演而已《椅子》
8月
06
2012
椅子(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18次瀏覽

演出日期:2012/08/05 14:30

演出地點:臺北城市舞台

文 謝東寧

像呂克‧邦迪這種歐陸當代劇場一線導演,執導荒謬劇場大師,尤涅斯科經典劇本《椅子》,他要面對的不光只是劇本,還有這半個多世紀以來,各種不同導演版本的詮釋,以及,如何與當代劇場所強調的,跟「當下」的時空產生連結。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多虧了臺北藝術節的重金邀請,讓我們見識到呂克‧邦迪,游刃有餘地同時完美處理以上三點,帶領觀眾再一次深深走進,當代的荒謬劇場世界。

最精彩的是「扮演」年邁夫婦的兩位年輕演員,他們在刻意設計的肢體形式中,像小丑默劇般、既自然又精確地不斷忙著進行各種生活瑣事,但在扮演的過程中,又時時遊走邊緣,暴露扮演這件事。譬如不斷地穿脫衣服,露出年輕的身體(還露出現代的紙尿布),或者把(假的)假牙拿下、及故意在繩索、椅子、水池中滑稽地做高難度肢體動作(對於角色來說),特別是女演員,在演出中還時常走出角色,彷彿笑場般露出演員自己。最精彩的是當演說家的舞台出現,男演員滑稽地玩劇場舞台前緣,讓擺滿椅子的原舞台,延伸至整個城市舞台觀眾席。

尤涅斯科特別將《椅子》稱為「悲喜劇」,但劇本本質卻是對人類存在的絕對「失望」,那麼這種演員(老人)肢體的設計,假戲真作般的遊戲狀態,相當能夠展現這種,既滑稽又悲哀的劇本語言情境。

舞台設計並沒有遵循原劇本的指示,但戲走到後來,我們便明白導演結合舞台型式的詮釋觀點。導演將原來劇本設定的地點--海中孤島小屋,改為在積水的劇場舞台現場,觀眾可以輕易透過黑色透明布幕,隱約看見劇場本身。舞台上從天而降的兩條(上吊)繩索,簡單暗示了這對老夫婦的死亡意象。而當訪客鈴響(原劇),改為畫出整個舞台黑盒子空間的霓紅燈管亮起,更是將劇場外的城市街景,也拼貼進了舞台。

當賓客陸續抵達,椅子越來越多,看似進入劇情的高潮,此時突然出現,在舞台背面的另一個舞台正面鏡框,上面擺上一張紅色單人沙發,而「戲中戲」的主角,在原劇本是最重要的賓客--皇帝,但此時的空沙發卻配上教堂聖樂,及巴布‧狄倫「敲天堂之門」Knockin' on Heaven's Door,接下來的老夫婦對話,便像是在對上帝做死亡前的懺悔,同時還走下觀眾席,將觀眾也拉入懺悔的行列。而最後老夫婦走上舞台,發表了最後一長段的話,然後大幕便關上,人生之戲也跟著落幕。

除了原劇本要談的,生命無止境的重複及無意義,無聊且滑稽之外,呂克‧邦迪更進一步將劇場本身,以及演出之當下,當成詮釋生命的場域縮影。當觀眾走進劇院,在一幕幕劇場演出大幕的開闔之間,多少生命故事的起起落落,而我們,又在這個時間中,真正體悟到「存在」本身嗎?這齣戲才剛落幕,而「荒謬劇場」式的人生思考,也跟著開始。

《椅子》

演出|瑞士洛桑劇院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老先生抱怨著人生的處處與他作對時,他背著妻子走入觀眾席,幾步路,一舉將整個劇場納入了那個巨大的霓虹燈箱。我們都是賓客,正襟危坐,然而觀眾的存在與不存在已然不重要,我們都是椅子,空的或實的,觀看或扮演,已無差別。(黃心怡)
8月
29
2012
導演深入鑽進劇本所想表達生命裡龐巨的「疏離」,直接赤裸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當老先生脫下褲子,露出胯間的尿布,整個身體捲曲在老太太的胸前,像個孩子般號啕大哭,他是真的入戲,真的進入到角色之中,引發觀眾的共鳴,這和「疏離」效果所要求保持距離、讓觀眾冷靜思索是非常不同。(葉根泉)
8月
09
2012
鴻鴻  
精簡的燈光、彷彿來自遠方的甜美香頌和歌謠,為整齣戲添加蒼涼意味。雖然仍有語言隔閡,但這個演出幫我們讀懂了原作的關鍵意涵,並超越了60年前的劇場觀念,以精彩的「現場性」凸顯了當代劇場的魅力。(鴻鴻)
8月
06
2012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