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塜裡的非理性形骸《鋼筋哈姆雷特的琵琶》
11月
14
2012
鋼筋哈姆雷特的琵琶(小劇場學校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9次瀏覽
林乃文

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曾如此解讀梵谷畫的破鞋:「那不是一雙鞋,而是兩隻左腳鞋……,未繫的鞋帶和鬆垮的鞋面表明了意義的鬆弛和含混,解構了鞋自身的精確價值。」同樣地,這齣戲既不是《哈姆雷特》也不是《琵琶行》,它解構了兩者精確的價值,而表明同樣的失落與哀嚎。

奇特的劇名來自導演林文尹自己十三年前的劇場作品《哈姆雷特的最後一夜》、《誰說話—鋼筋娃娃的琵琶女版》,「一剛一柔合併為剛柔並存」的《鋼筋哈姆雷特的琵琶》。十三名演員有男有女,包括四名哈姆雷特、三名奧菲麗亞、三位母后、三個王叔(國王),人物已分裂,劇情更破碎,空間則被剖成四,觀眾分坐菱形四區,無人可一窺全貌。

白幔自挑高天花而下,隔斷空間,同時形同靈堂或墳場;穿著黑白的男女滿面死白、沾著血跡,猶如自墳塚驚醒來的屍骸、夢遊者、人形野獸、殭屍……,雖雙眼睜瞪亦如不見,無明地受原欲驅動,顛躓行走,口中喃喃嘶嘶,細聽正是白居易的長詩:「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參差錯落,停,然後是哈姆雷特的台詞。

《哈姆雷特》的英翻中台詞,與「塵歸塵,土歸土,靈歸靈」的直譯式英語:”ashes to ashes, dust to dust, soul to soul ”, 與西元九世紀的中國七言樂府詩,與動物性的非理形肢體,異常調和。是聲響、韻律、當下的符徵及物理性,在不同的空間此起彼落呼應,或隨行動流淌全場,語言不再作為意義、意圖、指涉的工具,說「劇情」太過邏輯;這也是何以半人半獸半屍們的語言,是詩句,而非日常言語的理由。這齣戲徹尾地擺脫理性的窒囿,突顯非理性的強大能量。

隔開情緒段落有幾次音樂,從80、90年代的重金屬、電子音樂,莫札特古典樂,到葛瑞茲基(Henryk Gorecki)的哀歌,質地參差;並伴隨著噴煙、升降帷幕、燈光的閃滅等感官震顫。唯獨洶湧稠鬱情緒狀態一氣到底:瘋狂、哀傷、憤恨、恐懼,痛苦哀嚎,以致麻痺死亡。六十分鐘,不可過長。沉緩的動作不精緻,朗誦錯落不整齊,是種粗糙,但也吻合對單一、清晰意義的抵抗。喜歡的話,可以來看四遍,分坐四個區,但也不代表得其全貌。畢竟江州司馬聽到的琵琶,也只是他心泣的反響。我們能哀悼的,只有我們喪失過的東西……。

《鋼筋哈姆雷特的琵琶》

演出|小劇場學校
時間|2012/11/11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在問題的揭露上,《奧賽羅 2.0 / 3.0》出色地透過這些形式而成功提問,但作為一種本身也具有著悲劇性色彩的實驗,它也無可避免地在這樣的自我檢討中,具有著宿命論式的困境。
5月
19
2025
這場畢業製作最珍貴的饋贈,不在於它駛出了多遠,而在於它讓我們聽見:在那個被貴族遺棄的孤島上,卡利班敲打鐵鏈的聲響,正與觀眾席中此起彼伏的呼吸,漸漸匯成同一片潮汐。
5月
18
2025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