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中之情,何必非真《水袖與胭脂》
3月
12
2013
水袖與胭脂(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27次瀏覽
謝筱玫(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水袖與胭脂》劇中,作者建構了一個充滿「角色」的夢幻國度。我們跟著行雲班莫名所以地來到這個梨園仙山。但,就像初來乍到一域,我的心中也對此地充滿疑問:這個「仙境」貌似民主(太真以技高而稱王),但與人世一樣充滿階級與權謀;梨園之神/唐明皇與太真仙子/楊貴妃似同列仙班,但梨園喜神卻可選擇不被看見(太真仙子與眾伶人始終沒看到他)。於是我慢慢領略到,此地與其說是神話仙境,不如說是作者另闢的內心國度,角色的存在來去,皆因作者一念而生(例如祝月公主之所從來,乃因「座中看倌喜歡有我這樣跟著妳的」),故召之即來、呼之而去(像是安祿山始終心懷不軌醞釀造反,但這潛在威脅於劇末又輕輕放下)。因之,這一整個太虛國度,更像是為了度化怨念癡纏的楊玉環之靈而設:馬嵬坡上慘死的楊妃,對愛情幻滅、心有未甘,一縷芳魂不散,幽幽打轉,只想知道那冤家在事件後是否有所愧悔自責?而在曲文中感悟到活者堪憐(意即,確認自己在唐明皇心中的分量)之後,太真仙子才放下遺憾,開啟新的旅程。

就故事的層面來說,這齣戲是從楊妃死後回看她生前的兩段情愛,探問愛情究竟是「在天願為比翼鳥」或者是「大難來時各自飛」,而結局的處理也很特別,並未讓她投入喜神懷中和解,而是讓她領悟與放下之後投入新的生活;儼然已是個人修練的境界了。另一方面,此劇出入玉環事,似要平息亡靈,但更多時候乃藉由這個梨園國度與這個戲班,探討「扮演」,探討藝術的真實(水袖胭脂才吐真言),探討現實與虛構的關係(假作真時真亦假),探討戲劇的癒療作用(太真仙子最後在曲文中尋得解脫)。或許因為如此,這齣戲固然成功塑造執迷苦惱於前世情愛的太真仙子形象,其他「愛演」的甘草人物更是令人難忘:編謊言對白的公公、燒餅二人組、以演戲工夫當官的老爺等皆鮮活有趣。而全劇的高潮當屬解散的行雲班終於湊齊、再度合體,有種集結群雄的氣概,各人的技藝未見荒疏,像是他們的生命就是為了演戲而存在般。而眾伶人齊拜戲神的場面,也像是國光演員對戲神的致敬與對這份職業的恭謹。

因為是「以戲論戲」,劇中的趣味很多是因為文本互涉所迸發的驚喜,像是上衙門打官司的是程嬰之妻(引述《趙氏孤兒》),或此間人民的飲食是竇娥的羊肚湯、端午的雄黃、趙五娘的糠,在在令人莞爾。又因為是談「扮演」,導演李小平以戲服的穿脫呼應「角色上身」,並屢屢以線懸吊收放戲服,暗示演員在角色附身的時候有時就像是傀儡(只是升降過於頻繁有點擾人);而在十八王子一段,戲服又巧妙成了屏風般的道具,供角色/演員遮掩心事與窺看揣度。

魏海敏在這齣戲中演活了太真仙子的迷惘與怨懟,同時又因「角色上身」而以老生聲口唱出唐明皇幽幽生死別經年的心事,繼《孟小冬》之後又讓戲迷見識到她出入不同角色的功力。而溫宇航同時在三個角色間轉換(貴妃、十八王子、演員無名)一段十分精彩,尤其是演王子對貴妃改侍父王的控訴令人不寒而慄。相較於此,唐文華此次戲分較少,因為唐明皇的悔恨之情很多是透過戲神所啟發的演員之口唱出(大概因為如此,有些唱詞反而比較像是為了彌補他與他的戲迷—如我者—而寫,與角色塑造無關了)。而如前段所述,其他陪襯人物角色的表現亦可圈可點,讓人見識到國光陣容的整齊。

這是一部故事性與思想性兼具、場面與表演皆有可觀的作品。前半場在納悶著,不知道要將這故事放在虛構的哪個維度,但弔詭的是有一部分的趣味是來自這種不確定感所帶來的懸疑。導演與燈光也很成功地營造了迷離與虛實交錯的效果。儘管我喜歡這類智性的挑戰,但我還是覺得此劇訊息(視覺上與文字上的、劇情與思想上的)稍嫌過多,看完的時候覺得思緒有點混亂。感動有之、思索有之,但是目不暇給,分散了可以有的力度,是美中不足之處。皮藍德婁在上一個世紀的經典《尋找劇作家的六個劇中人》,讓腦中虛構的角色走出想像領域,化身具體人物,與正在排戲的演員與導演對話,要求自己的故事被搬演。戲曲在關照演員的技藝(歌舞)與處理故事之餘,也出現了這樣充滿思想辯證的作品,又散發古典底蘊,真是不易。

《水袖與胭脂》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3/03/08 19:30
地點|國家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水袖與胭脂》裡,真正揪心的是撇除劇本、表演等形式問題,而交織其中的王安祈(作者)於戲裡的情感寄託。「烏托邦」的梨園仙山,或許就是給予這群演戲的伶人們一個舞台,也是一個心靈的寄託。(吳岳霖)
3月
14
2013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