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夢境般的尋覓《青鳥》
3月
19
2013
青鳥(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43次瀏覽
杜思慧(2013年駐站評論人)

梅特林克的原著劇本《青鳥》透過兩個家境不富裕的孩子尋找青鳥的過程,反應他們對現實和未來的樂觀憧憬,劇中不管是場景或人物都充滿了各式意味雋永的象徵手法,比方「時間」、「光」和「夜」等也都被擬人化。有別於原著裡眾多人物和場景的設計,師承賈克.樂寇的法國四銀翼劇團化繁為簡,以五名演員扮演了大部分角色,加上影像的使用,成了一篇3D詩意版的《青鳥》。

故事在兩個小孩對今年無法和聖誕老公公約會的遺憾中開啟,然後他們就著夜燈爬上了窗框、偷窺鄰居家中豐富的聖誕晚會並玩起空吃麵包的遊戲;忽然間,仙女出現,央求他們幫忙尋找青鳥以解救自己的小孩,並給了他們一顆會讓萬物說話的寶石,夜之旅程於是開始。一直懸吊在舞台正中央的窗框是他們的時光機器,巧妙地搭配後方三塊可移動的長型投影幕,讓不同的2D或3D影像內容決定他們的地理位置。兩位主要演員在窗框上下移動爬行穿出鑽入,看似輕鬆,但其實所有組合所需的重量和力度平衡皆經過計算,並細膩的放在表演裡,很是厲害。

要抓住一隻會飛的鳥不容易,而且「存在大自然中的未知力量會守護萬物靈魂的秘密」;然而這個劇場裡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的秘密(物件、影像、體操和特技),翻轉了這股神秘力量,以創意放肆追尋那不可知及不可見的。劇末,和原著不同,兩個小孩躺回了好似上下床舖的萬用窗框上,被隔壁的母親喚醒。他們驚訝昨晚夢的遭遇,卻也立刻被現實拉回、開心地迎向母親早晨的呼喚;場上微亮,只剩下那象徵時光機器的窗框輕輕擺盪,寂靜,燈暗。那份寂靜,令人明白,幸福原來就在母親一如往常的早晨擁抱裡。

這齣2012年在外亞維儂藝術節中(註一)獲高度評價的演出,用他們介於成人和兒童之間的敘事步調,穩實完整地說了個故事,花俏,但也真功夫。但若能讓他們在屬於這個製作規格的實驗劇場中而不是鏡框式舞台裡演出,相信能更完整表達出其特有的法式靜謐及思維,那些劇場裡台上和台下共享的寂靜時刻,也才會顯得更加親密和珍貴。

註一:主辦單位在宣傳DM上誤植為亞維儂藝術節。相關記錄可見劇團網站http://www.collectif4ailes.fr/?page_id=22052

《青鳥》

演出|法國四銀翼劇團
時間|2013/03/16 19:30
地點|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