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的歷史認同辯證《眷戀何方》
12月
30
2019
眷戀何方(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8次瀏覽
江岱軒(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因應都市計畫及眷村改建政策,許多老舊的眷村在拆除中走入歷史,亦或在規劃下成為眷村文化園區。對政府而言,實體歷史證物的留存即達到了延續眷村文化的意義;然而,依附在眷村建築與空間上的記憶與情感又該如何被訴說與理解?與眷村生活維持著不同距離的跨世代族群,如何看待眷村場域內涵的質變?

這些隨著眷村消失、住民遷徙而飄散的問題,由《眷戀何方》以教習劇場的形式溫柔而堅定的提出──從劇中角色爺爺林凱、兒子偉強與孫女憶如開展出三條敘事路徑,呈現跨世代族群對於眷村記憶的認知差距,幽微刻畫出不同世代難以同理彼此之掙扎、困頓與失落。

戲劇開展之初,引導者說明觀眾族群為高中生之設定,並藉由靜像題目的練習,定調教習劇場的參與式互動模式。時間軸上,首先拉回1949年──國民政府大撤退的時間點──發下象徵身分證與行李的卡片,讓觀眾自行決定身分以及欲攜帶來台的物品;觀眾在此化身為彼時渡海來台的遷移者,體驗在倉促中離家的慌亂、航行過程的磨難和前往異地的不安。伴隨著引導員的敘述,接續政府來台興建眷村後的生活情景,眷村太太們自在流轉於飯桌之間,輕巧地談論生活中沉重的種種,演繹眷村家庭之間的緊密關係。戲劇至此細膩地鋪陳出眷村居民來到臺灣的歷史脈絡,描繪眷村獨特的空間特色及其衍生的生活樣態。

此時,偉強以獨白方式進入敘事當中,說明收到搬離眷村通知後,其父林凱不願離開的難題;引導員利用舞台空間中的照片、地圖、家書等物件點出角色生命與眷村緊密交織的關係,對比行李箱中可攜式的物件,筆者深刻感受到那些攀附在眷村之上的情感和記憶,才是林凱爺爺難以捨棄的不可承受之重。戲劇的兩難衝突,來自於偉強的女兒憶如申請到眷村駐館藝術家的機會,利用水交社文化園區的空間作為藝術展演的呈現。憶如展出了眷村拆除的殘破景象,試圖以當代角度詮釋、凸顯1949年大遷徙歷史背後人們的無奈和茫然;然而,爺爺卻無法接受這樣的解讀,對他來說,眷村的回憶鑲嵌著金邊,永遠象徵著愛、力量與團結。

因著對過去美好時光的眷戀,爺爺無法以客觀的眼光正視歷史的陰暗面,同樣地,立基當代角度的憶如亦難以感受眷村生活的往昔光輝。而偉強身處於兩個世代的交集,也面臨難以溝通和取捨的抉擇。對於眷村歷史的解讀只是引子,筆者認為,跨世代三方的歷史理解和隱藏其中的身分認同之辯證,不正是當今社會難以忽視的叩問嗎?

當極端的政治價值觀撕裂社會、使彼此成為無法企及的孤島時,《眷戀何方》以柔和的口吻提醒著:我們都帶著過去的故事持續向前──而這個故事的脈絡關乎著1949年遷徙來台的上一代,關乎著任何先來後到於這塊土地的人們扎根的歷程。故事中的每一個觀點都沒有對錯之分,每一個觀點都值得被傾聽與同理。

戲劇末尾,觀眾以選邊站展現對三方立場的同理,彼此的分享填補、擴增了角色的敘述,呈現出真實世界中多元觀點的衝突。在教習劇場的戲劇結構中,觀眾游移在觀者、參與者和學習者的角色之間,時而進入表演的內在框架中成為他者,時而在參與中擾動戲劇的推進、又或回到自身身分提出觀察──過程中的反思、疑惑和批判,一一擊破了個人對他者立場偏見所產生的不安。即使他人與自己凝視的方向不同又如何呢?意識到彼此的眷戀其來有自,我想,便達到對話與理解的初衷了。

《眷戀何方》

演出|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時間|2019/12/08 14:30
地點|台南水交社文化園區排練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同《眷戀何方》的帶領過程,我也不禁同步在思考:在既有的教習劇場形式之外,我們要如何更無形地運用策略,如同尋找眷村當代意義一樣,找回教習方法裡更有機的「劇場」可能?(黃馨儀)
12月
30
2019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