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芬在哪裡?──《淑芬計畫》的構思問題
9月
11
2020
淑芬計畫(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攝影郭宸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5次瀏覽

張又升(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


因為生活中確實認識不少「淑芬」,所以一看到這樣的劇名,沒多想就訂票了。除了「菜市場名」的趣味,最令人好奇的,還是創作者如何從名字出發去呈現和討論問題。畢竟,菜市場名雖然反映了一個時代對子女未來的願望,但「眾多淑芬」的社會階級和生涯發展必然是無限紛雜、千頭萬緒的;換句話說,命名的趣味歸趣味,最終恐怕只能作為一個引子,帶領我們走向某個重要主題。那麼,劇組想做什麼、能怎麼做呢?

進場後閱讀這部作品的概念介紹,我的上述預想瞬間被推翻了,或不如說,混亂了。首先,劇組指出,1960、70年代的台灣,淑芬是「女性最佔多數擁有的名字」。先不論數字方面的宣稱是否為真,也不管這個不太順暢的中文書寫是怎麼回事,這樣的設定至少為我們打開了某一時代的庶民視野,也勾起觀眾繼續看下去的好奇心。

淑芬計畫(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攝影郭宸志)

淑芬計畫(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攝影郭宸志)

接著,劇組表示,希望透過此次計畫,「淑芬可以更感受到陪伴,過程可以更舒適、更互相、更鬆一口氣」。從這裡開始,我的思考已經跟不上節目單上的文字了。再讀下去,還看到「不論在哪一個年代,『同名之人』都有著明確的性別分工,指導著男人如何當男人,女人如何當女人。」

這些文字的作者是認真的嗎?問題很明顯:名字本身或命名的動作,無論是不是菜市場名,只能反映命名者(如父母)的期待,不能確認被命名者(子女)的未來和身分認同──這理應是一個常識。在我認識的「淑芬」中,有國立大學研究所的教授兼所長,也有真的在菜市場賣菜的我那早就無話可談的小學同學;她們有的相夫教子,有的孑然一身;不乏庸庸碌碌者,但不少人也特立獨行。名字對她們的決定性影響是什麼?我看不出來。因為被取了菜市場名,所以在菜市場工作?別鬧了。

的確,命名者可能想藉由名字來指導子女「如何當男人和女人」,但那一大群被命名的「同名之人」,絕對不會、也不可能按照名字的期許來創造自己的未來。決定他們未來的,是其家庭所屬的社會階級和他們的個人努力。這難道需要多做說明嗎?如果像節目單所說的,「淑芬」需要「感受到陪伴」,那難道「秀琴」和「美珍」就不需要?「名字決定事物的發展」這種設定,也不是不可能發生,在日本以陰陽師為主題的小說中,總把名字視為「咒」,咒就有這種強大能力。但這部作品完全不是這種走向吧?

更令人費解的是,觀眾拿到的另一份文字又將設定導往他處。我的推測是,前一份文字屬於製作程序上的「創作發想」,現在這一份文字則是劇中、故事中提到的「淑芬計畫」。於是,我們有了一個反烏托邦或「敵托邦」(dystopia)的世界:「促進世代和諧委員會」為了達到目標,便根據「淑芬」這個常見的菜市場名來命名委員會的計畫,並且「將『淑芬』作為社會改造的第一批受眾」加以隔離和調查,以保全民福祉。

如果叫「淑芬」的人真有共通特質,那麼在故事中,隔離他們或許有些道理,好比隔離一群「都很貧窮」或「都有精神病」的人,然後觀察其差異與發展。問題是,如前所述,叫「淑芬」的人除了名字之外,到底是會有什麼共通特質?若要說共通特質,至少也是以「淑芬」來命名的那一群人(父母或長輩)才有吧,好比不約而同具有「期待女兒賢淑芬芳」的想法。話說回來,如果承認被隔離者不必具有共通特質,那麼「淑芬」之名又是何必,難道不能是其他名字?簡言之,「淑芬」這樣的時代現象和反烏托邦的情節兜不起來。

希望寫到這裡,只從文字閱讀來討論不會被認為是對戲劇作品的不敬。因為事實是,在具體的舞台表演中,「淑芬」二字既少被提到,「促進世代和諧委員會」也幾乎只有一幕。因此為了呼應劇名,我只得這麼做。

當然,這並不妨礙導演和演員們努力處理許多當代社會的棘手問題。在六十分鐘左右的演員互動中,我們可以看到長照問題,如子女為了誰要和老母親同住而爭吵,以及單身問題,如女人為了是否結婚和生育而煩惱,同時還必須承擔他人對單身者的異樣眼光。近年來媒體關注的「世代正義」問題也算清楚點到了。

淑芬計畫(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攝影郭宸志)

在表現形式上,四位演員共同舉起一套衣褲和一雙高跟鞋時,也讓我們看到一個「空氣女形」──意味著這個困境中的形體可以是任何一位女性──的華麗與哀愁。當四位演員所扮演的同居角色自信地談笑風生、快意抽菸俯瞰街道時,甚至讓人聯想到青春校園電影(主角自然是一群姊妹淘)和《慾望城市》之類的都會女子生活圖鑑。當她們拿著包有藍色塑膠袋的垃圾去倒時,也能讓人體會女性面對的困境是如何鑲嵌進日常。利用並修改1980年代末的電影《七匹狼》主題曲《永遠不回頭》來諷刺政府和庸俗的社會規範,也叫人耳朵大開、眼睛一亮。

然而,這些並不能掩蓋敘事的零散、邏輯的斷裂和問題意識的不成立。匯通這幾個方面,應該是所有戲劇作品的基本要求。從命名的角度切入,這部作品乍看有趣,實則未能找到一個良好的接續點,反而到處與自我宣稱之原意脫節。光看演員的互動而不讀節目單,可能一切還不算太差;光讀節目單而不看戲,胃口也還被吊到。只是當兩者湊在一起時,我也必須挪用羅百吉曾經轟動一時的名曲《蘇偉在哪裡》來回應:淑芬在哪裡?

《淑芬計畫》

演出|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
時間|2020/09/06 15:00
地點|Onfoto Studio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