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不合時宜的旅行,你去嗎?《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
4月
09
2021
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人力飛行劇團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56次瀏覽

陳正熙(2021年度駐站評論人)


「20xx年夏天,有人啟動了『許南村』計畫。」

「20xx年秋天,有人擱置了前面這個計畫。」

從啟動到擱置,不過短短兩年時間,在這個記憶週期越來越短促的時代裡,這彷彿漫長一生,在這個被離棄遺忘的荒涼世界裡,卻又很快無聲無息、彷彿不曾發生。

從「許南村計畫」到《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規模的改變,或許對於呈現的形式,會有關鍵性的影響,但從動作主軸來看,於我,卻是沒有不同的:都是一個導演尋找身份認同的旅程,在文學中,在劇場裡,在更深更沉的私人閱讀記憶裡。

《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開始於《荒原(The Waste Land)》、等待,和旅行的夢境,經歷了在旅行中的閱讀、思考、調查、扮演,最終結束於朋友兄弟的失散,等待的結束,和離開,其核心,就是編導黎煥雄與前世代文學大師陳映真,跨越時空、想像的對話。說是對話,其實更像是獨白和引文的穿插,如演出中預錄與現場的穿插,角色與演員的穿插,夢境與現實的穿插,神話與歷史的穿插,後設與後設的穿插。演出中層層疊疊、不停交織的詩句、引文、典故,構成了一場乍看之下像是有著方向(南方?)目標(南村?)的旅行,卻在過程當中,不斷逸出、繞行,時而前進,時而退返,同時說著一段一段的故事,最終整體構成一首難解卻動人的劇場詩,難解,因為放不下理性邏輯的框架,徒勞於一波一波的獨白與緘默;動人,因為直接感受那不停流動的旋律,在腦中喚起的有關空間的意象,有關陳映真的印象:不曾衰老的孤寂,不被安撫的憂傷,不能遺忘的痛苦。

陳映真的文學地位,無可質疑,這許多年來,卻因為他的政治立場,而被這個政治正確的世界,強行放置在一個不正確的位置上,試圖將他降格、否定、遺忘,甚至在對峙的政治戲碼中,對他問罪,將他囚禁。回顧他的一生,他似乎總是站在一個與這個世界相對立的位置上,以自身存在提示順服之可怕,無知之可怖,和理想之必要,如對他深深仰慕的日本友人淺井基文所說的:「他變成我不由得會檢驗自己日後生活的『活鏡子』」(〈我所認識的陳映真以及1960年代的台灣〉)。

因此,認真面對陳映真,或許我們就能在這面鏡子中,看到更真實的自己。在《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中,前世代的編導和新世代的演員,又是如何各自看到了真實的自己?或看到了什麼樣的自己?


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人力飛行劇團提供/攝影許斌)

對編導黎煥雄來說,這是歷經了三十年的文學劇場旅程之後,再一次展現的反抗姿態吧?無論這個世界如何變得陌生,難以辨識,難以理解,無論文學、老左、理想的應許,如何在當下越顯得不合時宜,還是要繼續旅行,繼續尋找、串連、解開線索,自己啟動下一個計畫?南村不在/不再,但或許也並不真的不在/不再,而是在另一個世代的記憶裡,以他們所能理解的型態繼續存在著?至少,在離開前,已經提醒了他們遺忘、失落、斷裂的危機,不能再做更多的了。

前一次看崔台鎬,他的混血身份和跨國家族歷史,在導演嘗試建立的演化系譜中,似乎佔有獨特的位置,能成為重要的參照點,可惜的,卻淹沒於喧鬧的樂聲和雜音當中,敘事變得模糊難辨,身形動作也成了平板的剪影,角色、演員、人,斷裂成一個個互不連的碎片。在《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我終於看到一個完整的表演者,同時呈現了角色、演員、和人的存在,在真實模擬、風格化、異化疏離之間,自在轉換,部分段落,如在不同角色之間快速進出切換的一段,近乎「炫技」。最重要的,還是那種與其實際年齡不符的神情與姿態。

於我,陳映真是一個高度政治性的人物,深刻地蘊含於他那些充滿矛盾的角色,真實與想像交錯的敘事,和冷眼直視的評論,動人卻也擾人,只想過著簡單生活的人們,不能理解他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互不關涉,各自安居,是唯一的思想出路?

或者,在劇場中,透過扮演尋找另外的出路?(只能在小劇場?)

走出小劇場,心中浮現的其實不是陳映真或許南村,卻是楊德昌,和他電影中的角色:

「為什麼這個世界和我們想的都不一樣呢?」因為「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如果「我要去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情,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他們會怎麼想?【1】

或許,我們都不能不承認:「我覺得我也老了。」

《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就是這樣一個關於一個「不合時宜」的人物的一齣「不合時宜」的劇場作品,就是這樣一個讓人覺得「我也老了」的演出。

在這個時代裡,誰還需要詩?誰還需要文學?誰還需要思考?

因此,小明是對的,婷婷是天真的,而洋洋早熟了。


註釋

1、「為什麼這個世界和我們想的都不一樣呢?」(婷婷,《一一》);「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小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要去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情,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我覺得我也老了。」(洋洋,《一一》)

《感傷旅行》

演出|人力飛行劇團
時間|2021/03/25 17: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劇中用了很多詩化的表現手法⋯⋯都成功的讓觀眾青蛙們在溫水中泡得好好地,讓觀眾適應了偏沉重、偏壓抑的氛圍,直到片段、回憶變成真正某個個體的生命故事,才關上大門讓觀眾明白——此作是要講述關於白色恐怖的回憶但是,成功的氛圍營造背後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部分,為了成全詩意、美學的追求,有太多的東西被犧牲掉了⋯⋯(王逸如)
4月
09
2021
這場畢業製作最珍貴的饋贈,不在於它駛出了多遠,而在於它讓我們聽見:在那個被貴族遺棄的孤島上,卡利班敲打鐵鏈的聲響,正與觀眾席中此起彼伏的呼吸,漸漸匯成同一片潮汐。
5月
18
2025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