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完整的意義《我是油彩的化身》
10月
11
2011
我是油彩的化身(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303次瀏覽
施如芳

從來不是人有名,就值得立傳。目前所見,台灣原創類的音樂劇好為名人作傳,華人傳記書容易有的兩大通病:浮光掠影,歌功頌德,也循同理,常在舞台上情不自禁地現形。

《我是油彩的化身》述說的是台灣第一代美術畫家陳澄波的一生。文化啟蒙和民族自覺激盪相生的一九二、三○年代,做為頭一個以油畫入選日本「帝展」的台灣人,又曾經名列中國當代十二位畫家之一,陳氏無疑是當年的「台灣之光」,但在當代藝術已不唯「美」是尊的今天,陳氏之所以還有「戲」,更值得探索的,難道不是那光背後的黑暗嗎?一個被禁錮了近五十年的名字,皺褶裡該有多少故事啊!

《我》的確設計了一雙探索的眼睛,他是正感前途茫然的美術系畢業生阿慶。從全劇鋪陳的寫實基調推求之,一身卡其衣褲的他當是五、六○年代的大學生。令人困惑的是,在白色恐怖的背景下,操一口字正腔圓國語的青年如何從他父親的書中翻到陳澄波入選帝展的剪報?又如何能想當然爾地以一種「打開天窗說亮話」的口吻,流麗地倒敘陳氏的一生?──這一樁又一樁的家常事,分明是九○年代台灣好不容易解嚴之後才被敘述、書寫下來的。

有人或許要說,Take it easy,音樂劇唱得好最要緊,據此,洪榮宏才會被期待可在音樂劇中幻化成陳澄波。歌手出身的洪榮宏、高慧君,在《我》中以流行歌唱法擔綱偏多的宣敘曲調,還得以人聲強「槓」整個交響樂團,真真難為他們了。洪榮宏尤其吃力,因為陳澄波的人格特質是如此地鮮明,熱情和思想奔放於畫作中不說,根據長子陳重光的記憶,他「拿筆的架勢就像打拳或舞劍般地充滿戲劇性張力,眼神也像要決鬥似的」,以致於看到洪榮宏斯文地小跑步上下場,站著外八步形唱歌、搖擺,即使歌唱技巧沒得挑剔,即使編導已想方設法免他「演」戲(戲由旁人推到位,他只要接過畫筆比劃兩下,或一跑上就唱歌,或逕表藝術宣言),仍然很難說服人洪榮宏曾有一時半刻喚出陳氏的靈魂。

儘管演員是舞台上的主體,編導還是可以透過素材的選擇、詮釋,彌補選角的遺憾。陳澄波其實也畫水彩、膠彩,而劇名鎖定「油彩」,符合目前美術界對陳氏的評價,亦不妨當做編導的視角。然而,以東京求學為背景,唱出主題〈我是油彩的化身〉之前,不曾在情節或歌唱中,提過陳氏對油彩有何特殊的體會,相對於此,陳氏在上海任教,卻配搭以群戲歌舞,演繹他對水墨畫留白的見解。像這類有失焦之嫌的處理,尚有交代陳氏去至東京、上海的轉場,以及台灣民眾迎接國軍登台前後的場面。以戲來看,這些帶過即可,導演卻用上歌舞的蒙太奇,撇開歌舞伎、爵士歌舞是否符合陳氏的東京、上海經驗不論,更可疑的是,主人翁不在其中的段落,為什麼要花那麼大的篇幅?

《我》最後一幕,洪榮宏匍匐於地,寫字的動作並不明顯,上方幻燈片的字跡也晃蕩而模糊,觀眾卻立刻理解:這是陳澄波在寫遺言,從這一刻起到槍聲響,觀眾席間清楚可聞啜泣聲。遺言之貴重,不正常死亡的震撼力之大,不言而喻。陳澄波及其景仰的梵谷,都無可迴避地,擔承了來自時代及性格的苦難,除非善加聯結、詮釋各個環結,戲劇未必能凝視其傳奇性的一生。或許如洪榮宏在謝幕時說的,《我》盡力了,但「陳澄波」完整的意義,恐怕還藏在陳妻張捷用生命守護、陳家子孫持續搶修的畫作中。

《我是油彩的化身》

演出|果陀劇場、長榮交響樂團
時間|2011/10/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