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空間與差異身體──台江共融微劇場〈時光印記〉
7月
02
2022
時光印記(滯留島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2次瀏覽

梁家綺(專案評論人)


滯留島舞蹈劇場駐館台江文化中心第三年,期間推廣、發展共融舞蹈。「共融微劇場」邀請對舞蹈有興趣的身心障礙者、樂齡者、一般民眾參加五次肢體課與五次排練,加上舞者共同演出由三個小品串接組成的〈時光印記〉。


從演出空間反觀日常身體

〈時光印記〉捨棄正規劇場空間,表演者在場館內各個場所現身,觀眾則經引導至特定區域定點觀看。開場在悶熱晦暗的地下停車場,位處最角落的停車格,因建物原有的設計構造形成兩個垂直但不相連通的表演區塊,一旁的鐵架被刻意拖拉,刮出尖銳且大的聲響。手持燈具或流動地跟隨舞動的身軀,或靜置於地逕自投射表演者的來去,在牆上造就萬花筒般瞬息變化的身體投影。

爬梯而上,三樓的菅芒窗花大廳通透明亮,在地底感受到的壓迫漸被釋放,觀眾被規範在較遠的一側,當表演者在上下兩層共舞時,能將四樓半突出的廊道、雙樓層的電梯與樓梯一併納入視角。最後回到一樓大廳的休息區域,表演者跑跳坐臥、踩踏沙發桌椅,日常的憩歇空間轉為狂歡的遊樂場,窗簾被一道一道捲起,大片落地窗將戶外場景聯通,變成於裡於外皆可觀賞的平台。


時光印記(滯留島舞蹈劇場提供)

演出並非在意義自賦的黑盒裡,使得作品對邊緣、日常、垂直向度等空間的探索與使用,刺激了關於身體與原有空間關係的思考。

因此,展演所呈現出的效果或是觀眾的反應,正可以反過來觀察身體是如何被慣常的空間所規訓與制約,例如表演者在打開的電梯裡滯留、滑落地面,在我身旁的觀眾反覆呢喃:「這樣很危險、好危險啊!」;三四樓的演出空間,儘管已使用電梯,但垂直上下的皆是未使用輔具的直立人表演者;使用輔具的表演者多數在平坦(但卻暗灰)的地下室演出,顯示不宜輔具演出的大廳可能就是排除障礙身體的地方。

空間如何使用、人如何舉措,是由社會建構出來的,規範著活動其中的身體。開演前我才悶得慌地坐在簾幕圍堵的休憩區,雖閃現過拉開窗簾透透氣的想法,但事後回想,公共空間未曾明列的規範隱隱然抑制了我,遑論如舞者般在沙發上攤放自己。舞作中的空間是隱喻、也是線索,對照身體的日常處境。


差異身體的展現與觸摸

表演者的多元組成,使舞蹈身體呈現多種樣貌。同樣是步履平地,相異的質地各自展開,輕巧、凝滯、拖磨、流暢,使用身體的方式與動能都大相逕庭。使用輔具者能夠低重心地滑動迴旋,受過訓練的舞者可自由延展凹折,直立人能進行高低姿態的轉換,仍在熟習如何使用肢體者則時而猶疑時而奮力。

差異身體的多方並置,甚至是被刻意聚焦,反倒顯出可視的障礙身體不過是人類的萬千差異之一,遑論不可視的。例如停車場的段落中,光源使視覺聚焦,於是伏於地的身軀、震顫的手、緩步向前的雙腳,都在燈源下被展示與凝視。除此,〈時光印記〉更進一步的透過觸覺──表演者間的身體接觸──來抵達差異中的可能理解。


時光印記(滯留島舞蹈劇場提供)


時光印記(滯留島舞蹈劇場提供)

三個小品中皆出現表演者彼此(半)擁抱或是相互趴伏依靠身體的動作,皮膚與皮膚的直接碰觸,得以確認肉身是如何不同:肌肉是鬆弛柔軟又或僵硬緊繃、輔具如何成為形體的延伸又或阻絕;同時,也確認彼此肉身是如何相同:手掌、手肘、臉頰、耳朵、肩頸、背胛、腿骨的位置與溫度傳遞,透過範圍面積的壓力牴觸,得以進行感知與感知的核對。一般演出中被強調的向來是觀演關係,但在此處,除了觀眾與表演者兩造之外,表演者與表演者間也形成了內部的觀照系統。

很可惜的是,舞作中表演者的身體接觸時間總是不長,形式多為短暫聚集接觸後,諸身向外散去,再向內收攏黏合向他者,這樣的編排雖可產生反覆開闔的豐富畫面,卻無法讓觀眾以較慢的節奏觀察舞者的流動,自外部的觀演連接到表演者的內部觀照,另外,向外擴散的多是直立人,被圍繞的中心多是障礙者,雖可知是因直立人能有較大幅度與速度的位移,卻也因此固化了不同身體的使用方式。

在共融的實踐裡、在日常的空間中,找到仍被排除的,許是〈時光印記〉提醒我們的事。

《時光印記》

演出|滯留島舞蹈劇場
時間|2022/06/05 16:00
地點|台江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