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與性別的雙重解讀《風月救風塵─華麗升級三度加演版》
11月
19
2013
風月救風塵(白雪綜藝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40次瀏覽
汪俊彥(特約評論人)

白雪綜藝.劇團第三度推出改編自關漢卿的作品《趙盼兒風月救風塵》,首次演出在2008年的紅樓劇院,並在隔年加演。前兩次的演出劇名全名為《胡BB風月救風塵》,製作之主打角色自然是演員胡BB飾演的趙盼兒。這次的製作,為了完成在文化部與台北市文化局支持下,以觀光劇場為核心所打造的長銷式演出,半個月來13場的演出,分成兩組演員。風組仍由胡BB飾趙盼兒,團長松田丸子飾宋引章;月組則由松田丸子飾演趙盼兒,並引進年輕演員支援演出。當晚的演出為風組擔綱。

劇團團名為「白雪綜藝.劇團」,將白雪綜藝與劇團間隔出了停頓號,應該不想讓人誤解該劇團為「綜藝劇團」,而是名為「白雪綜藝」的「劇團」。為什麼大費周章解釋劇團名稱?接下來,我想同時討論白雪的兩種身份:作為觀光的綜藝式反串演出,以及作為「小劇場」式的性別表演。

作為綜藝式的演出,白雪發揮的淋漓盡致。清一色的生理男性反串自是最大的賣點,名妓院雪月樓之五位大班:趙盼兒、宋引章、王雪娘、小金鶯、百花嬌,以及八位小妓:鈴鐺、芙蓉、翠笛、銀箏、織畫、羞月、語柔、語嫣。演員個個能歌善舞,大班出場時皆有專屬主題曲刻畫身份(如趙盼兒出場的〈非常女〉令人想到霹靂布袋戲的轟動上場)與性格並由小妓伴舞;小妓亮相時,也分別以不同的國內外舞曲(如電音女神的〈練武功〉)上場獨秀,併以彩帶舞搭配變臉、new jazz等技藝,佐以五彩繽紛的古裝、絢爛頭飾、婀娜體態與懾人眼神,令觀眾目不暇給。而劇中靈魂自然是胡BB以綜藝節目主持人的風趣,不時插話、損人、穿插時事(如食品安全問題),主導戲劇節奏;加以松田丸子反串的美貌色藝,演員身上的香味,情緒、視覺甚至嗅覺均能提供滿足。製作基本上沒有更動關漢卿原著情節,劇末紈褲子弟周舍在趙盼兒勇氣與智慧過人解救宋引章之下悻悻而返,也滿足了綜藝大團圓的結局。唯一略有缺憾的是,過場暗幕時間稍久與演員由觀眾席進出太過頻繁,舞台氣氛無法順暢累積;許多時候主角因完整演出歌曲,而因短時間重複動作,反降低了精彩程度,亦讓劇情進展略有拖沓。

但我覺得白雪的《風月救風塵》可以/能不僅僅只是綜藝。性別作為表演(performative)一直就是批判性別二元的重要利器。白雪的男演員雖然婀娜多姿體態妖嬌,根本無異女體;但我認為演出並無意單純販賣反串,而是反而凸顯了性別的政治性。首先,我們可以認為主角皆以其低沈本嗓歌唱說白,不斷提醒因體態與聲情反差而產生社會性別(gender)的表演性;而小妓們陽剛性的街舞風格加上動輒在台上翻筋斗、雙截棍,也彷彿告訴觀眾他們不是「女人」,或者更精確地說,他們不是父權要求下的第二性。這個揭露性別建置的身體,同時結合胡BB不斷打亂敘事,以疏離效果打破敘事的寫實。換句話說,所謂的被普遍認為的「自然」或是「真實」,都不過是建立在社會符碼的運作,誰也沒有宣稱自然與真實的權力。以此出發,性別不是一場演出(performance),而是一場表演(performative)。至此,演出或許可以更進一步閱讀:全男身的演出成為一場由趙盼兒領軍集合性別邊緣力量(娼、女人、同志、變裝、跨性別、年長(?)等),解救遭受家暴與性別暴力(當異性戀周舍發現妻子竟然是男的)的宋引章。

《風月救風塵─華麗升級三度加演版》

演出|白雪綜藝.劇團
時間|2013/11/16 20:0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