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群像的同歡與共悼《伍采克》
2月
25
2014
伍采克 (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37次瀏覽

演出:喬瑟夫.納許現代舞團(Josef Nadj / Centre chorégraphique national d'Orléans)

時間:2014/02/2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文   吳政翰(特約評論人)

十九世紀德國劇作家畢希納(Georg Büchner)後世公認的經典之作《伍采克》(Woyzeck)可說是戲劇史上關注社會底層人物心境的開端,描寫的是低階軍人伍采克受軍官壓迫、被醫生嘲弄、遭妻子瑪麗和樂隊鼓手婚外情的背叛的過程,最後陷入瘋狂,犯下謀殺之罪。原劇的另一特徵,是文本乃由散碎的片段所集合而成,這些片段在編舞家喬瑟夫.納許(Josef Nadj)重新組合、自由詮釋之下,模糊了原劇情節的延續性,演變成一連串脫離時間框架及因果邏輯的荒謬遊戲,所以若是想從戲中找線索來對照原劇本,可能會因遍尋不著脈絡而對這齣戲大失所望。相較於畢希納斷簡殘篇所堆疊而生的伍采克悲劇英雄形象,納許轉以默劇型態和馬戲技巧來詮釋,探照出人生百般無聊與無奈的眾生群像。

整場演出饒富趣味,一物多用,驚喜不斷,荒謬中帶有流動感,人物常像變魔術般從各處迸出。場上發生的事件也常多焦點並行、相互干涉,但沒有絕對邏輯或直接因果,而是一連串依隨人物反應之下的隨機行為,構成肢體與肢體、與物件、與空間的對應關係。戲中雖隱約可見不少原劇痕跡,但沒有清楚故事線,也沒有場景切換,所有動作就在一個框限於舞台中央、堆滿雜物的小房間裡進行,不是在陳述故事,而是呈現人物在這個時間蒸發、空間限縮的場域裡的「狀態」。

整體空間充滿碎石、泥土、沙塵、糧草、木柴、棍棒等自然素材,彷彿抹上一層大地色彩。舞者(或說演員)們臉上塗滿灰土,身著灰暗色系服裝,彷彿肉身、背景皆與自然融於一體。在如此「自然」的情境下,由於畫面層次感不鮮明,舞者臉上灰土將表情淡化或表演上刻意忽略表情,各人物的獨特性於是被削弱。同時,這些人物皆沒有姓名、身分或位階的具體指稱,難以清楚分辨(唯一清楚可辨的是瑪麗,但大多時間都杵在牆角),行進間略帶人偶般的機械感,宛如喪失主體性的行屍走肉。因此,整體視覺上呈現出一種去立體化、去人性化的效果。另外,戲中幾乎沒有任何語言,全賴肢體演繹,雖偶爾可聽見喃喃絮語,卻無從得知意義。語言的缺席使身體成為最直接的反射,但這究竟意味著人物們在此情境下的發語權被剝奪了,抑或失語策略其實是群體共識下的規範?唯一可確認的,是囿限在這個小世界裡的眾生,都是彼此的重影,也都是伍采克的化身,並且如同戲開頭中,人物將小粘土人形和羽毛相秤的動作所揭示:生命的重量,輕如鴻毛。 

畢希納原劇裡的失衡聚焦於單一小人物,但在納許延伸詮釋下,卻擴張成維持世界的秩序。人物彼此玩著遊戲,而許多遊戲裡蘊含危險和威脅,例如剮下粘土人臉以及割內臟比賽。遊戲進行時,人物沒有興奮、驚訝、疑懼、憤怒等過多情緒回應,彷彿一切如呼吸般自然,同時人性也在重複播放又輕快無比的鋼琴聲伴隨下,自然而然地被催眠、消蝕。雖然不時有逃離、掙脫的動作,例如攀爬鐵鍊梯和棍子、騎乘廢棄物組裝而成的怪異腳踏車等,但結果仍停留原地。因此,人物們在這個世界中彼此玩弄痛苦,又同時被痛苦吞噬,就像落入了一場迴盪不止、無路可出的惡夢,只好集體以麻痺來哀悼自身處境。戲的尾聲,場上只剩一具被矇面綑綁的人體倒置在桌上,不知是死了還是活著,宛如空殼般靜止不動,呼應戲一開頭眾人死氣沈沈的凝像定格,彷彿訴說途中所有一切的移動都只是幻象。

的確,納許《伍采克》表面上少了畢希納原劇裡濃烈情感所堆疊出的生命張力,也沒有原劇中漸漸將主角逼向絕境以至於變形的戲劇衝突及高潮,然而全戲不斷的詼諧表層底下,實則包藏著末世的哀傷、無奈與絕望,這兩種力量之間抗衡而生的衝突無所不在,張力自始至終從未減弱。這短短六十分鐘的演出,體現了人類面對世界的心靈原貌,講述的不是十九世紀的過去,也不是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而是一則超脫時空、亙古不變的普世預言錄。

《伍采克》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舞作呈現出「觀後感」的氛圍而除去了文本原有的劇情流動。說書的調性加上舞者臉面塗泥以及身體動作時而展現如偶一般的非人性質,使整齣舞作呈現出木偶戲的詼諧詭譎感。(陳群翰)
3月
03
2014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