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那一「牆」之隔而已《胖節》第三週
3月
10
2014
胖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1次瀏覽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陳雅柔《體脂家庭代工Fatcory》.李銘宸《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

時間:2014/03/07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實驗劇場與2F藝文空間

文  傅裕惠(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這一隔,代表著美學世代、創作觀點,還有族群年齡的差異;而這隔開的念頭,則是關乎「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意思是,若是以傳統劇場敘事的觀點來觀賞這第三週(或甚至這三週以來)「胖節」的演出,應該會有空前未有的心理挫折(包括眼睛被蛤仔肉裹住這樣的失控感);若能拋開戲劇本位與形而下的主觀認知──我得很努力很努力地放空,才能稍稍體會這兩齣表演《體脂家庭代工Fatcory》與《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的嚴肅、樂趣與幽默。要不是場地製作和經費資源稍嫌不足,我可以(也願意)把這一屆的「胖節」,視為戲劇創作概念的一種革新。

然而,即使「胖節」的創作策劃群已設法採用更新異的手法,甚至多元利用了牯嶺街小劇場一、二樓的表演空間──其中幾招還是有後繼無力的窘態;例如《體》劇以白色膠帶模仿設計草圖規劃觀眾席的區域──唯一的缺點,或說缺陷,仍是無法更新觀眾的觀演(互動)模式,以對應新的創作概念。

《體》劇表現的真正主題,隱藏於英文副標:Fatcory,不仔細看,會把這個新編的詞看成:Factory──See?我就很難把這種「將錯就錯」的文字幽默,視為理所當然的年輕用語。觀眾一進門,得選擇坐在哪一區的觀眾席,猶如走進這一層室友同住的各個房間裡;兩位飾演柯瑞(胖)和惠君(瘦)的演員,躺在房間和客廳的走道,像是2D平面展示圖中的人物。戲一開始,兩個演員便以競爭的態度,分散手執袋中兩種極端熱量的零食給觀眾;燈暗之後逼迫柯瑞喝下四種不同顏色飲料的表演,曾一度讓觀眾以為接下來是暴力綁架的情節,不過這樣的互動很快就被年輕同儕的碎嘴所取代。兩人對彼此胖瘦的質疑,穿插著天馬行空的動作表演,以及柯瑞接受自己和惠君想要變瘦的相對立場;這一場唇舌動作的「鬥毆」,無非是知交深刻的默契,並互許未來若各自無嫁娶,則互結伴侶。劇末,兩人跳出角色,要求觀眾一起吃掉剛才發放的零食;這齣戲裡使用的零食,則在我看了《每》劇時,會由《每》劇其中一位演員拿進他們的戲裡吃。

《每》劇沒什麼情節;一開頭有位工作人員(是導演自己嗎?)墊上桌椅攀著牆壁,硬是拿支筆多塗幾圈,想把出口燈誌的人形圖塗成個胖子。兩位一男一女的胖演員,在幾乎沒有任何表演偽裝的狀態下,以尋常的音調對話(微弱到有好幾次我都聽不見),吹起氣球並設法塞進彼此的衣服底下。兩人接著以這樣臃腫的形態,走近下舞台區,停止動作、凝視前方觀眾席。然後,以近乎彼此折磨又充滿樂趣的方式,撞破彼此衣服底下的氣球,或是男人用直接的方式幫女人換穿不同的衣服,女人又拿出不同顏色的膠帶,把男人一圈圈地綁緊。男人不斷設法掙脫緊繃的膠帶,女人不斷傾力將男人扶起;其間,他們兩位最清楚的對話是:「好累喔!我好累喔!」和不斷地嘻笑與喘氣。在男人索性脫掉身上糾纏的衣物膠帶,也吃掉樓下演出送上來的餅乾零食之後,兩人講好清乾嘴裡的餅渣,開始親密地接吻。面對男人的裸體,女演員表現得相當自在;互動之間的默契,會讓人以為這是一對男女朋友,毫不介意地在觀眾面前展示他們的生活。

生活化的展演,卻置放在第四面牆的觀賞模式裡,我只要一個念頭放棄,演員使勁展現的動作,就會是耽溺無效的展示;而我若是試圖與之連結,卻又感覺疲乏無力。疲乏無力的原因在於這些動作幾乎都可預期。除了《體》劇的對話平易自然到不像看戲,《每》中這兩位被貼上胖標籤的可愛演員所作的事情,我們多少猜知。可貴的是兩位演員自然自在的態度;若是相對於觀眾認知與想像的價值評斷,我相信會是「慘烈不堪。」

回歸這一屆「胖節」的表現,整體創作概念的陳義過高,而安排觀眾看戲的方式卻還是如此保守,使得「胖節」不同層次的導演概念,無法展現更全面而積極的影響力。若與行為(或視覺)藝術的展演相較,實踐手法和技術條件都不及對方成熟,我們不禁要反思形而下的劇場整合,是否真的就是因為有限的資源而無法展現無窮的想像?倘使具體的製作技術不求精進,或跨界的企圖有所保留,那麼概念創新的那一步永遠只能空談;而我擔心的是,劇場實踐若沒有跟上創作概念,一切的問題都會陷入週而復始,然後年輕的創作就會被市場消費耗盡。

希望我是杞人憂天而已。

《胖節》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黃郁晴導演的《心頭肉》,則巧用了日韓流行音樂明星以及粉色系的夢幻房間,讓我們看見一個胖女孩的寂寞是如何在青春活潑的場面裡,被襯托出來。她在有限的空間與資源裡,善用技術(主要是影像)強化的能力,也顯得可貴,而且用得活潑與準確。(薛西)
3月
06
2014
《心頭肉》指怪我們的腦子胡思亂想,而《憂鬱少年Pi的奇胖漂流》則責難我們的眼睛。這兩齣「拐著彎」表述概念的作品,都試圖跳脫戲劇的框架,但又受限於劇場表演空間的想像,演出行徑稍嫌蹣跚裹足,然而多少都顯現了編導「突圍」的創作企圖。(傅裕惠)
3月
03
2014
我以為「胖節」是一種另類的節慶與觀念的反撲。我以為「胖節」是另外一種身體的展現和發聲。我期待的是,先別急著罵我們(觀眾),也許先讓這些不同身材、不同身體的表演者,按照他們的所想所望發聲,讓胖節是胖節,而不是符號或工具。(傅裕惠)
2月
27
2014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